
(1).高举;举起。 唐 元稹 《高荷》:“亭亭自擡举,鼎鼎难藏擪。” 唐 罗隐 《春风》诗:“但是粃糠微细物,等閒擡举到青云。”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二折:“一隻手揪住繫腰,一隻手揝住道服,把那廝轻轻擡举。”
(2).犹振作。 唐 刘禹锡 《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鎩翮方擡举,危根易损伤。” 宋 杨万里 《谢张功父送牡丹》诗:“擡举精神微雨过,留连消息嫩寒生。”
(3).奖掖;提拔。 唐 张元晏 《谢宰相启》:“骤忝转迁,尽由擡举。” 元 白朴 《梧桐雨》第四折:“蒙主上擡举,加为六宫提督太监。”《水浒传》第二回:“忽一日,与 高俅 道:‘朕欲要擡举你,但有边功,方可升迁,先教枢密院与你入名,只是做随驾迁转的人。’后来没半年之间,直擡举 高俅 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
(4).扶持;照料。 唐 孙鲂 《柳》诗之十:“不是和风为擡举,可能开眼向行人?”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六:“﹝本朝 张师锡 ﹞《老儿诗》曰:‘……擡举衣频换,扶持药屡煎。’”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 张君瑞 病懨懨担带不去。説不得凄凉,覷不得恓楚。骨消肉尽,只有那筋脉皮肤。又没箇亲熟的人擡举。”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去到 长安 ,那里无人擡举,他遂流落去街上乞食。”
(5).培育。 宋 陶穀 《清异录·百花》:“擡举牡丹法:常以九月取角屑、硫磺,碾如麵,拌细土……至开时,大如盌面。”
“擡举”(tái jǔ)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含义有所差异,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称赞或提拔
指通过赞扬或晋升表达对某人的赏识,常见于人际交往或职场场景。例如《水浒传》中提到高俅被皇帝“擡举”为殿帅府太尉,体现权力晋升的用法。
扶养、培养
多用于近代白话,指对人或物的照料与培育。如“抬举成人”即通过精心培养使其成长。
物理上的“抬升”
指物体位置升高,如气象学中“冷空气将暖空气抬举起来”。
高举或振作(唐代诗词)
唐元稹《高荷》中的“亭亭自擡举”形容荷花挺拔高举的姿态;刘禹锡则用“鎩翮方擡举”比喻重振精神的抽象含义。
委婉拒绝的语境
现代口语中,“别不识抬举”常含贬义,暗指对方不领情或辜负好意。
“擡举”既有具体动作(如抬升),也有抽象的社会行为(如提拔)。其含义随时代演变,从唐代的物理高举到明清的权力晋升,再到现代的双重语境,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中的古典作品分析。
擡举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有提起、抬、扶持之意。字的构成可以由部首和笔画来分析。
擡举的部首是手部,表示与手相关的动作或意义。手部作为部首的偏旁通常用来表示与手有关的事物。所以可以看出擡举的意思与手的动作有关。
擡举的笔画总共有19画。每个笔画是汉字中画的最小部分,用于表示不同的形状与结构。擡举的19画笔顺为:横、竖、横、捺、横、撇、捺、横、撇、捺、横、撇、捺、竖、横、横、捺、竖、横。这些笔画按照特定的顺序书写,形成了擡举的字形。
擡举一词来源于古代汉字。在古代,汉字的字形和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擡举的古代繁体字为擡舉,中间的部分由“舉”字构成,意义与现代写法相同,只是字形略有差异。
在古代,擡举的汉字写法也有所不同。根据古代《康熙字典》的记载,擡举的古字写法为“□卣”,其中的“□”为横折钩形手部部首,表示与手有关,而“卣”则代表举起、拿起之意。
以下是擡举的例句:
他擡举着一个箱子走了进来。
大家齐心合力擡举着担架。
组词:举起、提升、抬起。
近义词:抬举、提携。
反义词:贬低、忽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