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荫的意思、封荫的详细解释
封荫的解释
亦作“ 封廕 ”。旧时具有一定品秩的官吏,其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及妻室得受封赠,子孙亦得荫袭官爵,称为“封荫”。 明 张居正 《遵谕自陈不职疏》:“品秩骤躐於孤卿,封廕屡叨於前后。” 清 蒋士铨 《临川梦·说梦》:“小团圆,凤凰冠,麒麟服,好封荫。合得上厚禄高官,都只为积祖承恩相挈带。”参见“ 封典 ”。
词语分解
- 封的解释 封 ē 密闭,使跟外面隔绝:封闭。密封。封口。封存。封条。封贮。封面。封底。封锁。封顶。冰封雪飘。封山育林。 用来装信、钱等物的纸套:信封。赏封。 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封侯。封君(领有封地
- 荫的解释 荫 (蔭) ī 林木遮住日光所成的阴影:树荫。荫蔽(a.枝叶遮蔽;b.隐蔽)。荫翳(亦作“阴翳”)。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封荫”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复合词,由“封”和“荫”两个概念组成,主要指封建王朝授予功臣或其子孙爵位、官职或特权的恩典制度。其详细含义如下:
一、核心定义
“封”指帝王授予臣下爵位、土地或名号;“荫”指凭借父祖的功勋或官职,子孙后代得以承袭一定的官职、特权或进入仕途的资格。合称“封荫”,即指帝王对功臣及其后代给予爵位世袭或官职任命的恩宠制度。它体现了古代“恩荫”思想,是维系贵族阶层和奖励功臣的重要手段。
二、历史制度背景
- 爵位世袭(封): 功臣或皇亲国戚被授予公、侯、伯、子、男等爵位,部分爵位可世代承袭(世袭罔替或降等承袭),形成贵族阶层。如汉代封侯、明代封国公等。
- 荫叙制度(荫): 高级官员(通常五品以上)的子孙、兄弟乃至门客,可不经科举考试,直接获得做官资格或较低品级的官职。唐代有“门荫”、宋代有“恩荫”、明清有“荫生”制度(如荫监生、荫生员),具体名额和官职依父祖品级而定。
三、社会影响与目的
- 巩固统治: 通过分享特权笼络功臣和贵族,维护皇室与统治集团的利益联盟。
- 激励效忠: 将个人功绩与家族利益绑定,激励臣民为朝廷效力。
- 阶层固化: 客观上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限制了社会流动。
四、现代意义与消亡
随着封建帝制的终结和科举制度的完善(后废除),“封荫”制度在清末民初彻底废除。现代汉语中,“封荫”一词主要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指代这一特定的历史现象,其“庇佑后代”的引申义有时在非正式语境中使用,但已无实际政治含义。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对“封”、“荫”及“封荫”词条有详细释义及历史用例。 [可查询权威在线词典数据库或图书馆]
- 《中国历史大辞典》(郑天挺等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荫补”、“恩荫”、“爵位”等条目详细解释了相关制度。 [可查询权威在线词典数据库或图书馆]
-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吴宗国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系统分析包括封荫在内的选官制度及其演变。 [可查询学术数据库或图书馆]
- 《唐六典》、《明史·职官志》等历史典籍: 原始文献记载了各朝代封荫制度的具体规定。 [可查询中华书局点校本或专业古籍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封荫”是古代中国官僚制度中的一种特权制度,具体含义及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封荫(拼音:fēng yīn)指旧时具有一定品秩的官吏,其家族成员可因官员的职位获得封赠或荫袭官爵的资格。包括:
- 封赠:官员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及妻室可被授予相应荣誉头衔;
- 荫袭:子孙可凭借父辈的官阶直接继承或优先获得官职。
二、历史背景与运作
- 适用范围:主要针对中高级官员(需达到一定品级),如明代张居正曾提及“封廕屡叨於前后”,表明其家族多次受此恩惠;
- 制度目的:既是对官员的嘉奖,也通过家族纽带巩固统治阶层利益。
三、相关说明
- 别称:亦作“封廕”,属于同词异写形式;
- 关联制度:与“封典”(正式授予封号的仪式)密切相关。
四、示例引用
清代蒋士铨在《临川梦·说梦》中写道:“好封荫……都只为积祖承恩相挈带”,生动反映了时人对这一制度的认知。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的应用规则,可参考历史典章制度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耶孃牓阙宝鸡市禀气弊骐碧虚钞袭赤珠错落高下错失大术得玑灯花电讯稿低睡发传丰化伏利归根结柢合包黑碌碌荒废花盐加笾精贼基座开斋流光瞬息乱源论禅马见愁眉头眼尾抹伦磨砖暮序潜心笃志钦柴琼葩碁置泉客珠确证染后容长篛帽善报勝日说古谈今祀物唆教桃李遍天下铁锨厗奚同门録通俗读物頽漏外任狎弄小打叶和械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