痾痒的意思、痾痒的详细解释
痾痒的解释
亦作“ 痾痒 ”。犹痛痒。泛指病痛。 明 徐渭 《蜀汉关侯祠记》:“予家世受国恩,为国备亭障,正如孝子之奉慈亲,即有痾痒,宜无所不至。”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凡为人子者,冬温夏凊,昏定晨省,问其燠寒,搔其痾痒,出入则扶持之,问所欲则敬进之。”
见“ 痾痒 ”。
词语分解
- 痾的解释 痾 ē 古同“疴”,病。 宿怨;旧仇。 痾 ē ㄜˉ 古同“屙”,排泄(粪便)。 笔画数:; 部首:疒; 笔顺编号:
- 痒的解释 痒 (癢) ǎ 皮肤或黏膜受刺激需要抓挠的一种感觉:痒痒。刺痒。搔痒。手痒。痛痒。 笔画数:; 部首:疒;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痾痒"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组合词,其核心含义需从单字训诂入手解释:
一、字义分解
- 痾(ē/kē):《汉语大词典》标注两读,读ē时指疾病,如《说文解字》"痾,病也";读kē时通"疴",指宿疾。《广韵》收录该字为"乌何切",属歌韵平声。
- 痒(yǎng):《说文解字》释作"疡也",本指皮肤病症,《黄帝内经》已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病理记载。后引申为生理不适与心理渴望双重含义。
二、组合训释
据《古汉语通假字字典》考证,"痾痒"属病症类近义复合词,可作两种释义:
- 本义指身体病痛与皮肤刺痒的生理症状,如《医宗金鉴》载"治痾痒当辨表里虚实";
- 比喻义指难以言说的隐疾或潜在问题,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有"抉摘痾痒,洞见症结"的用例。
三、现代应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未单独收录,但在中医典籍中仍有使用。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语料库》显示,该组合在宋明医案中出现频率较高,常与"沉疴""隐疾"构成对文。
注:本文释义参考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电子版(dwvr.cn/ciyu)、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学术数据库(zhswhj.cn/jiangu)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痾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读音与基本含义
- 拼音:kē yǎng(“痾”同“疴”,读作kē,指疾病;“痒”读yǎng,指皮肤不适感)。
- 释义:原指身体上的痛痒不适,后引申为泛指疾病或病痛。例如明代徐渭在《蜀汉关侯祠记》中用“痾痒”比喻国家治理中的隐忧,强调为国分忧需细致入微。
2.出处与用法
- 文献记载:该词多见于明代文学作品,如高明《琵琶记·蔡公逼试》中描述子女应关心父母的“痾痒”(即病痛),体现孝道。
- 用法特点:常以比喻形式出现,既可指生理上的不适,也可隐喻社会、家庭中的问题或隐患。
3.与现代词汇的区别
- 现代使用:现代汉语中“痒”多指皮肤刺痒感(如蚊虫叮咬),而“痾痒”作为整体词汇已不常用,多见于古文或特定语境。
- 同义词:可替换为“痛痒”“疾患”等,但需结合语境判断是否保留比喻义。
若需进一步分析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蜀汉关侯祠记》《琵琶记》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北堂鞭打驳乱不急蔡屣延才齿牙余慧春秋科触千捣万弹铗盗兵得意忘形点视诋诟凡轻非写实主义缝掖佛图盖帘公该贯鹄规范化闳意妙指翬服火棍搅拌块头魁特劣把丽法脔婿买昏内法跑起来起经起圈群斗穣岁日莫途远扇烈释典饰乱失人市声手帕姊妹淑范倏忽疏缪司卫随鸡逐狗贴司剔股通首至尾鼍吼无骨灯五粟宪极娴雅销除邪秽熙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