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缝腋 ”。大袖单衣,古儒者所服。亦指儒者。《后汉书·王符传》:“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 李贤 注:“《礼记·儒行》:‘ 孔子 曰:“ 丘 少居 鲁 ,衣逢掖之衣。”’ 郑玄 注曰:‘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单衣也。’”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大夫士,狐貉缝腋,羔麑豹袪。”《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陛下若以臣之贱不足以赎 邕 , 鴈门 缝掖有効矣。”《明史·金毓峒传》:“因言 復社 一案,其人尽缝掖,不可以一夫私怨开祸端。” 清 汪懋麟 《同展成入直史馆蒙示和谢惠连秋怀诗走笔和之》:“安能学缝掖,巧黠各相半。”
“缝掖”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缝掖”指大袖单衣,是古代儒者(学者或文人)所穿的典型服饰,后也用来代指儒者群体。该词由“缝”(指衣服的缝合)和“掖”(衣袖)组成,字面意为宽大袖子的衣服。
“缝掖”不仅是服饰的象征,更承载了儒家文化的内涵。儒者通过穿着此类服饰体现身份,强调学识与德行的重要性。
“缝掖”一词兼具服饰特征和文化象征的双重意义,是古代中国“衣冠制度”与儒家思想的结合体现。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后汉书》《礼记》等文献。
缝掖(fèng yè)是一个中文词汇,由“缝”和“掖”两个字组成。
“缝”是一个褒义词,它的拆分部首是“纟”和“几”,共有7个笔画。它的本义是用线穿针,在布料上针线交织,制作衣物、袋子等。引申义上,缝还指将两个物体连接在一起。
“掖”是一个中性词,它的拆分部首是“扌”和“兑”,共有11个笔画。本义是搀扶、支持、侧起、供给等意思。在古代,《尔雅》中也有“掖庭”一词,表示宫廷的侧门。
“缝掖”一词的来源可以根据两个字的意义推测。缝和掖都带有连接、搀扶的意思,因此组合在一起可理解为“连接并搀扶”,比喻关心、照料。
在繁体中文中,“缝掖”这个词的写法为「縫掖」。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但整体形状基本相似。例如,缝的古代写法为縫,掖的古代写法为曳,合在一起也是「縫曳」。
以下是一些使用“缝掖”一词的例句:
1. 他是个坏人,我们不应该为他缝掖。
2. 德行好的人,有时也需要别人的缝掖。
组词:缝制、缝纫、缝线、掖庭、掖门、搀扶。
近义词:关爱、照顾、扶助。
反义词:忽视、疏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