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得意忘形的意思、得意忘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得意忘形的解释

[slap-happy be lost in exhilaration] 因心意得到满足而高兴得失去常态

详细解释

(1).《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谓因高兴而物我两忘。后以“得意忘形”形容高兴得失去常态,忘乎所以。 元 鲜于必仁 《折桂令·画》曲:“手掛掌坳,得意忘形,眼兴迢遥。”《官场维新记》第六回:“ 袁伯珍 弄得得意忘形了。” 沙汀 《在祠堂里》:“当他向他的同事问询了几句以后,他就更加嚷叫得口沫乱飞,显出一种得意忘形的神态。”

(2).谓取其精神而舍其形式。 宋 欧阳修 《试笔·李邕书》:“余虽因 邕 书得笔法,然为字絶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得意忘形”是由“得意”和“忘形”构成的联合式成语,最早见于唐代房玄龄《晋书·阮籍传》“当其得意,忽忘形骸”。该词本义指因快意而暂时忘却自身仪态,后演变为形容人在成功时失去常态、举止失据的贬义表达。

从汉语构词法分析,“得”为动词,表示获取;“意”指心意或志向;“忘”即遗忘;“形”指外在形态。四字组合形成逻辑递进关系:因“得”而“意”满,因“意”满而“忘”却“形”体约束,完整呈现心理变化引发行为失控的过程。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释义为“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补充说明其语义演变,指出该词在魏晋时期常形容文人狂放不羁的真性情,至宋明后逐渐转为贬义(来源:国学大师《汉语大词典》)。现代用法多用于批评缺乏修养者在取得成就时的轻浮表现,如“获奖后得意忘形”“晋升后对同事态度傲慢”等典型语境。

近义表述包括“忘乎所以”“趾高气扬”,反义则有“宠辱不惊”“虚怀若谷”等修养类成语。需要注意该词与“得意洋洋”的程度差异,前者强调行为失控,后者侧重情绪外露。

网络扩展解释

“得意忘形”是一个常用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形容人因过度得意而失去常态,表现为忘乎所以、举止轻浮,通常含贬义。核心含义强调“因情绪失控导致行为失当”,如提到“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


二、出处与演变

  1. 原始出处
    源自《晋书·阮籍传》中“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原指魏晋名士阮籍等人在精神超脱时不受世俗礼教束缚的状态。
  2. 语义演变
    现代多用于贬义,侧重指因得意而失态,与原典的超然意境不同。

三、用法与示例


四、相关词汇

近义词 反义词
忘乎所以、趾高气扬 怅然若失、心灰意冷
自鸣得意、得意洋洋 谦虚谨慎

五、注意事项

该成语多用于批评缺乏自控力的行为,建议结合语境判断褒贬。例如,古时“得意忘形”可表达艺术创作中的忘我境界(如提及的“得意忘象”),但现代已较少用于此义。

别人正在浏览...

案察拜堂兵利不念僧面也念佛面材士焯煇锄杠丛筱大阪的颅迪简鞮鞻氏钉书匠鹗睨泛响翻译奋拔粉坊赗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害处衡里黄人捧日回黄转绿浑仪护袖狡展嘉招金琕絶国骏伟口风冷菜冷卿连晴力桑六根清静缪葛南陈北崔培训班辟邪烬蒲艾浅拙清笳穷尘驱率人不自安人奴产子三桑少私寡欲神输鬼运侍燕收事竖管嘶啦啦岁寒三友秃驴猬集祥变绡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