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可否的意思、可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可否的解释

可以不可以;能不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与 裨諶 乘以适野,使谋可否。” 宋 欧阳修 《为君难论上》:“是不审事之可否,不计功之成败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无论是非可否,悉宜听之。” 陶钝 《第三件棉袄》七:“妹妹虽然没对 王成义 表示可否,可是肯定了要离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可否”是由“可”与“否”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在汉语中属于动词性短语,表示对某事物或行为的允许性与禁止性判断。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解析:

  1. 词义构成 “可”指准许、能够实施,“否”表示拒绝或禁止。两者组合后形成双向判断,常见于书面语语境,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指出其核心含义为“准许或不准许”,常用于征询意见或表达待定态度。

  2. 词性特征 作为动词短语,“可否”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或独立疑问结构。例如:“此事可否施行?”(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强调对行为可行性的双重判断。

  3. 语用功能 在交际中多用于正式场合的协商语境,如《汉语大词典》收录的典型用例:“特此具奏,伏候圣裁可否”(中华书局2003年版),体现对权威决策的请示功能。

  4. 近义对比 与“能否”存在细微差异:“能否”侧重能力层面的可能性(如“能否完成”),而“可否”强调权限维度的合法性(如“可否通行”)。此辨析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5. 历时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岳曰:否”,经先秦文献发展至唐宋时期形成固定搭配。北京大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载有其语义固化过程。

网络扩展解释

“可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可否(kě fǒu)表示“可以不可以”或“能不能”,用于询问或讨论某事的可行性。例如:“可否延期提交报告?”即询问“能不能延期提交”。

二、出处与演变

  1. 古代典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与裨諶乘以适野,使谋可否。”意为通过商议判断是否可行。
  2. 历代沿用:宋代欧阳修、清代李渔等文人均在作品中引用该词,如“不审事之可否,不计功之成败”(《为君难论上》)。

三、用法特点

四、例句参考

  1. 经典用例:
    “昌德宫中颇有积蓄……曹将军可否向都部署进言?”(《查字典》引历史小说片段)
  2. 现代用法:
    “他对提议不置可否。”(表示未明确表态)

五、相关扩展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用例或近义词对比,可参考《左传》《闲情偶寄》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财如命白鹤茶白荆谤辱宝势泵房参毕策畧偿其大欲超级市场锉刀掸人大雄大询丁冬断裂夫田含覆涵养禾田煌煌虎豹楶棁筋马九域图妓衣剧气课获孔武梨花板龙头拐杖峍崪缦胡缨麪牲觅便明烛民政募征格屏翰拼伙迫淫钱唇倾抱写诚七品茶冗扰山谷臣烧纸马神根柿饼拾物私休颂鲁停午往躅僞民未形显号稴穇遐望蝎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