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喻指残6*暴之人。《后汉书·刘陶传》:“陛下不悟,而竞令虎豹窟於麑场,豺狼乳於春囿。” 唐 韦应物 《京师叛乱寄诸弟》诗:“覉离守远郡,虎豹满 西京 。” 清 方文 《偕蔡芹溪至宛兼赠令弟玉立》诗:“虎豹当关欲嚙人,季女何能不憔悴?”
(2).比喻勇猛的战士。 唐 罗隐 《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诗之一:“门外旌旗屯虎豹,壁间章句动风雷。”
(3).比喻富有文采。 宋 黄庭坚 《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诗:“ 谢公 文章如虎豹,至今斑斑在儿孙。”
(4).形容怪石。 宋 苏轼 《后赤壁赋》:“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虎豹汉语 快速查询。
“虎豹”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多种含义,结合权威来源的释义和用法,可总结如下:
喻指残暴之人
常见于文学或历史文献,如《后汉书·刘陶传》中“虎豹窟於麑场”即用此意,比喻残暴统治或凶残之辈。
比喻勇猛的战士
多用于赞扬军队或将士的勇猛,如唐代罗隐诗句“门外旌旗屯虎豹”,形容战士如虎豹般威猛。
比喻富有文采
宋代黄庭坚评价谢公的文章“如虎豹”,指其文风雄健、辞藻华丽。
形容怪石嶙峋
用于描绘山石形态险峻奇特,如“虎豹石林”等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出处或生物学特征,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虎豹》指的是虎和豹两种动物。虎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身体强壮,被誉为“百兽之王”;豹则是一种敏捷且体态优美的猫科动物,被视为草原之王。
《虎豹》的部首是虍(hū),表示与虎有关。它的部首用于识别和归类,方便查找。
虎的拆分部首是虍,总共有7画;豹的拆分部首是豸(zhì),总共有7画。
《虎豹》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它们是两种极具威力和威严的动物,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绘画和战争等领域,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虎豹的繁体字为虎豹。繁体字是汉字的一种字形,多用于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地区,如香港、台湾等地。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虎的一种写法是“虍”,写法类似于现代的“虍”,但形状更为纤细。豹的古代汉字写法是“豸”,形似现代的“豸”,但更加方正。
1. 他勇敢如虎,战斗力极强。
2. 这片森林中隐藏着一只豹子,谨慎行事。
1. 虎口:比喻危险或困难的境地。
2. 豹纹:指豹子身上的斑纹,也用于形容服饰或物品上的花纹。
虎:猛兽、猛虎、虎狼
豹:黑豹、美洲豹、金钱豹
虎:猫、狗、羊
豹:马、牛、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