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讯。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 王充 《论衡》云, 汉 李子长 为政,欲知囚情,以桐木刻为囚象,凿地为坎,致木人拷讯之。”《元典章·刑部二·刑具》:“有司不详科条,輒因暴怒,滥用刑辟,将有罪之人脱去衣服,於背上拷讯,往往致伤人命。”《水浒传》第四十回:“ 戴宗 由他拷讯,只不肯招和 梁山泊 通情。” 梁启超 《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自 白加掠 著《刑法6*论》,为近世刑法之所本,而列国靡然从风,废拷讯之制,设陪审之例。”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拷讯汉语 快速查询。
“拷讯”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在审讯过程中使用刑讯逼供的手段,通过施加身体或心理上的痛苦迫使被审讯者供认罪行或说出真相。以下是详细解析:
字义构成
核心定义
指古代司法中通过暴力手段(如杖打、夹棍等)对嫌疑人进行逼供的行为,常见于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
起源与发展
自秦代起,拷讯成为合法审讯手段,但需符合特定条件,如“非验状明白,不得拷打”。唐代进一步规范,要求“反复参验”后仍无法决断时方可使用,并限制拷打次数(不超过三次,总计二百杖)。
法律限制
古典文学作品
史学记载
《元典章》提到滥用拷讯导致伤亡的案例,反映其残酷性。
拷讯因违背人权和司法公正,现代法律已普遍禁止。梁启超曾批判其为“自白加掠”的野蛮手段,强调其对人性的践踏。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制度或案例,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法学研究。
拷讯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以暴力手段进行审讯、询问。这是一种残酷的手段,常常用于逼迫被审讯者交代真相或者供出相关信息。
拷讯的部首是手,并且拥有15个笔画。
拷讯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书·王莽传下》:“呻吟拷讯,父母哀泣。”从字面上看,“拷”表示用力抽打,而“讯”代表审问。这个词在古代被广泛使用,形容刑讯逼供的方式。
拷讯在繁体字中是「拷訊」。
在古代,拷讯的汉字写法为「拷訊」,字形与现代汉字基本相同。
1.长期的拷讯导致嫌疑犯最终崩溃。
2.在法庭上,被告人描述了自己在警局遭受的残酷拷讯。
1. 拷打:用力抽打。
2. 拷问:用暴力手段进行询问。
3. 拷打逼供:用刑讯逼迫嫌疑人供出信息。
1. 折磨:对人进行身体或精神上的痛苦。
2. 虐待:对他人用暴力手段,造成伤害或痛苦。
1. 宽待:宽容待人,不加以惩罚或伤害。
2. 慰问:安慰和鼓励他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