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具名。用以平场圃或碾稻麦的石磙。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早是轆轴来粗细腰,穿领布袋来宽布衫。” 元 石德玉 《秋胡戏妻》第三折:“短桑科长不出连枝树,沤麻坑养不活比目鱼,轆轴上也打不出那连环玉。”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西岸矮屋比櫛,屋前地平如掌,轆轴参横,草居雾宿。”
辘轴是一个传统农具名词,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定义与用途 辘轴指用于平整场地或碾压稻麦的石制农具,主体为圆柱形石磙。常见于农业脱粒环节,通过碾压使谷物与秸秆分离。
历史文献佐证 该词最早见于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描述为「轆轴来粗细腰」,元代石德玉《秋胡戏妻》中也有「轆轴上也打不出那连环玉」的比喻用法,印证其在古代农业中的重要地位。
结构与名称考据 由「辘」(井上汲水装置)和「轴」(旋转部件)组合得名,左右结构汉字。部分文献也指井口支撑辘轳的横木,但主流解释仍以农用石磙为主。
现代应用与延伸 随着机械化普及,传统辘轴已逐渐被脱粒机取代,但在民俗文化和方言中仍保留相关表述。例如北方部分地区仍称碾压类工具为「辘轴磙子」。
该词释义综合了《西厢记诸宫调》《秋胡戏妻》等古典文献记载,以及汉典等权威辞书解释,反映了中国古代农具的实用性与语言文化关联性。
辘轴(lù zhòu)是指用来绕线或织布的机械装置,也可指用于牵引物体或提起重物的设备。
辘轴的部首分别是车和轴,其中“车”是四点水,为水字旁;“轴”是车的轴,表示车轮。
辘轴的笔画总共13画,其中“辘”为辶(走之辶)+瞿(⺮左右的⺮)=9画,“轴”为车(7画)+ 正(3画)=4画。
“辘轴”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西汉时期,辘轴就已经被用于织布。随着时间的推移,辘轴逐渐演化成为用于牵引和提起重物的设备,在农田、工厂和港口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繁体字中,辘轴的写法为轆轤。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辘轴的写法与现代汉字略有不同。以清代的《康熙字典》为例,辘的字形为“辢”或“辂”,轴的字形为“軸”。
1. 他用辘轴将重物提了起来。
2. 这台织布机的辘轴需要维修。
辘轴盘、辘轴车、辘轴坊
卷轴、线轴、织布机
轻便、简易
暗写包打天下玻璃纸长生花蛏田臭椿辞訴大部头弹路鞮鍪饤案峨阙防微杜衅覆前戒后高名大姓高射炮高阳烘煁简俭娇淑几多畸节技术作物缉查据卧靠准朗生狼崽掠剩使篱棘马户册漫山塞野美授鸣将墨林倪齿女长须嫁濆溢浅尝请佃清漻求解駥骥三聚耍弄倏眒鐁锣松麈搯擗天资卓越推聋作哑伟举炜烁握手物景相竿摩相戚岘山泪笑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