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乡举的意思、乡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乡举的解释

(1).由乡里选拔人才。《管子·八观》:“论贤不乡举,则士不及行。”《汉书·杜周传》:“必乡举求窈窕,不问华色,所以助德理内也。” 颜师古 注:“乡举者,博问乡里而举之也。”

(2).乡贡、乡试中式。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苏大璋》:“ 三山 苏大璋 顒之 ,治《易》有声。戊午乡举,梦为第十一人。” 元 施惠 《幽闺记·书帏自叹》:“十年映雪囊萤,苦学干禄,幸首获州庠乡举。”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康祺 于 同治 六年乡举后,以貲为刑部员外郎,十年成进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乡举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中国古代由地方选拔人才荐举至朝廷的制度,后亦引申为乡试中举。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分层释义:


一、本义:地方荐举制度

指州县等地方官府选拔德才之士,推荐至中央参与科举或任职的制度。

《汉语大词典》 释:“谓由州县选荐人才。”此制源于汉代察举制,如“举孝廉”即为乡举雏形。隋唐科举兴起后,乡举渐与科举结合,成为乡试前身。

例证:

《汉书·武帝纪》载“令二千石举孝廉”,即郡守(地方官)荐举人才,属早期乡举实践 。


二、科举专称:乡试中举

宋元明清时期,“乡举”特指通过省级科举考试(乡试)而获得举人资格。

《辞源(修订版)》 明确:“科举时代称乡试中式为乡举。”明清时通过乡试者称“举人”,具备会试资格,如《明史·选举志》载“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

例证:

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云:“乡举里选,必先考其生平。”此处即指乡试选拔流程 。


三、引证溯源

  1. 《周礼·地官》:“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此为乡举制度思想源头。
  2. 《宋史·选举志》:“诸路州军解额,依乡举旧制。”印证宋代乡举与科举制度的融合 。
  3.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乡举之弊,至明而极。”批判后期乡试流于形式 。

四、现代延伸

今罕用,偶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语境,表“地方推举”或“省级考试中榜”之义,如“乡举里选”作为成语保留于辞书。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乡举”是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演变,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由乡里选拔人才
    指古代通过乡里推荐或考察的方式选拔人才。这种制度强调地方基层对人才的考察与举荐,例如《管子·八观》提到“论贤不乡举,则士不及行”,强调乡举对人才选拔的重要性。

  2. 科举制度中的乡试中式
    宋元以后,“乡举”逐渐与科举制度关联,指通过乡试(省级科举考试)获得举人资格。例如宋代苏大璋“戊午乡举,梦为第十一人”(《齐东野语》),清代陈康祺“同治六年乡举后,以貲为刑部员外郎”(《郎潜纪闻》)。


二、历史演变

  1. 先秦至汉代的乡举制度
    早期乡举以道德和才能为标准,如《汉书·杜周传》记载“必乡举求窈窕,不问华色”,强调德行而非外貌。

  2. 科举制度下的乡举
    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完善,“乡举”逐渐成为乡试的代称。元代施惠《幽闺记》中“十年映雪囊萤,苦学干禄,幸首获州庠乡举”即描述乡试中举的场景。


三、字义分解


四、总结

“乡举”一词从早期的基层人才推荐,发展为科举制度的重要环节,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制度细节,可参考《管子》《汉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丈饱尝弁辰伯王抄掇超朗出动大年日道头道誉大少狄山洞见症结洞洽犊鼻裈额珠凡夫翻黄倒皁饭山肥牛浮烟高制乖隔挂眼故爵横猾花花太岁皇戚火遁祸谴金戈铁骑尽家据虚靠班轲愈跨巽溃破临安廪禄柳街花巷偻垢蒙难擒获汝南评三削山崖神工意匠石滚思仙酸式盐损害汰除陶令宅晩晌尾巴主义伟异温凊五地五朵金花舞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