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诛灭;灭绝。《书·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絶 苗 民,无世在下。” 孔颖达 疏:“ 尧 哀矜众被杀戮者不以其罪,乃报以暴虐者以威,止絶 苗 民,使无世位在於下国,言以刑虐故灭之也。”《汉书·翟义传》:“遏絶继嗣,变剥适庶。” 柳亚子 《哀女界》:“大抵三从七出,所以禁錮女子之体魄;无才是德,所以遏絶女子之灵魂。”
(2).阻止禁绝。《后汉书·孔融传》:“遏絶詔命,断盗贡篚。”《北史·隋纪下·炀帝》:“遏絶往来。” 清 陈确 《近言集》:“人欲不必过为遏絶,人欲正当处,即天理也。” 鲁迅 《集外集拾遗·<*********的波浪>小引》:“假使遏绝革新,屠6*杀改革者的人物,改革后也就同浴改革的光明,那所处的倒是最稳妥的地位。”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遏绝汉语 快速查询。
“遏绝”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明确语义结构的复合动词,由“遏”与“绝”两个语素构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解释,“遏”指阻止、抑制,“绝”表示断绝、彻底消灭,两者结合后构成“遏绝”,词义为“彻底阻止或消灭某种事物的发展或存在”。
从古汉语角度,《说文解字》对“遏”的释义为“止也”,强调对事物进程的强力阻止;而“绝”在《广雅》中被释为“断也”,突出完全终止的语义特征。这种双重否定结构使“遏绝”在语义强度上超过单一动词,常用于描述对负面现象的彻底清除,如《汉书·王莽传》中“遏绝奸宄”的用例。
该词的现代用法保留着古典语义特征,多用于书面语境。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可表述为“遏绝污染源”,在法律文书中可见“遏绝犯罪行为”等用法。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大词典》特别指出,该词具有“行为主体主动施加外力达成终止状态”的语义要素。
在近义词辨析方面,“遏绝”与“遏制”“杜绝”存在程度差异:“遏制”侧重暂时性控制,“杜绝”强调预防性阻断,而“遏绝”则包含“已存在现象的彻底终结”这一核心语义。这种差异在《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词语比较章节中有详细说明。
“遏绝”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诛灭;灭绝
指彻底消灭或摧毁某事物,常用于描述对族群、势力的根除。例如《尚书·吕刑》中“遏絶苗民,无世在下”,意为通过刑罚手段灭绝苗民。
阻止禁绝
强调通过强力手段制止或断绝某种行为或现象。如《后汉书·孔融传》提到“遏絶詔命”,指阻断朝廷命令的传达。
以上内容综合了《尚书》《后汉书》等典籍用例及现代阐释,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阿基米德白门八戎悲嘅奔遯产莳城乡错缝儿點種抖抖簌簌堆垜场笃灾睹着知微峨眉宝光方围烽燧辅世长民感觉搆敌盍戠火祖急不可待棘茨嗟夫济济排排静暇景星凤凰极日积窝鹃魂儁伟犒勤莨莠劳动力辽祖駖礚梅卤鸣廉奶豆腐农歌萍剑洴澼絖乾嘉阡张倾颓求间去本就末却生群艺色鬼赏光山炭赦命身体力行恃性适衷受死洬洬踢秃往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