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开成石经的意思、开成石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开成石经的解释

始刊于 唐文宗 大和 七年(公元833年)。成于 开成 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 长安 务本坊 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 大和 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 西安 碑林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开成石经”是唐代官方刻制的儒家经典石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开成”指唐文宗年号(836-840年),因刻经工程完成于开成二年(837年)而得名;“石经”即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经典文献。它由唐文宗时期国子监主持刊刻,目的是统一科举考试文本,解决手抄本易错的问题。

  2. 内容与规模
    包含12部经典:《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共刻石碑227块,总字数约65万,正文用楷书,标题为隶书。

  3. 历史背景
    唐代科举制度发展,但印刷术尚未普及,传抄经典易生讹误。唐文宗采纳郑覃建议,于大和七年(833年)启动刻经工程,历时4年完成,成为官方标准教科书。

  4. 保存与现状
    原碑立于长安国子监,宋代迁至西安府学,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作为现存最完整的早期官刻石经,其拓片被广泛用于学术研究。

  5. 历史价值
    不仅是研究儒家经典版本演变的关键实物,还反映了唐代书法艺术(楷隶结合)和印刷史前时代的文献传播方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网络扩展解释二

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是一个词语,由“开”、“成”、“石”和“经”四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开”字的部首是“廴”,总共有4个笔画。

“成”字的部首是“刀”,总共有6个笔画。

“石”字的部首是“石”,总共有5个笔画。

“经”字的部首是“罒”,总共有9个笔画。

来源:

“开成石经”一词源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一句话:“开成石经,据者少也。”意指通过开凿石碑刻写经典以进行教育,以期望能有更多人能够加入教育事业。

繁体:

“开成石经”的繁体字为“開成石經”。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例如“开”字会写成“闓”,“成”字会写成“誠”,“经”字会写成“經”。因此,在古时候,“开成石经”可能会写成“闓誠石經”。

例句:

他花费了很多时间开凿石碑,刻写“开成石经”的文字。

组词:

开创、成功、石碑、经典

近义词:

创立、达成、石碑

反义词:

关闭、失败、纸质经书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