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刊于 唐文宗 大和 七年(公元833年)。成于 开成 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 长安 务本坊 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 大和 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 西安 碑林 。
开成石经是中国唐代刊刻的儒家经典石刻文献,又称"唐石经"或"雍都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竣工于开成二年(837年),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这部石经共刻录《周易》《尚书》《诗经》等十二部儒家经典,总计114块石碑,65万余字,是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官定儒家经籍刻石。
据《旧唐书·文宗纪》记载,石经的刊刻旨在统一经籍文本,纠正当时"经籍讹谬,博士相沿"的学术乱象。其书法采用标准的楷体,由艾居晦、陈玠等二十余位书法家共同完成,体现了唐代楷书艺术的巅峰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指出,开成石经不仅为科举考试提供了权威范本,更为后世研究唐代经学、文字演变及石刻艺术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报告显示,这批石碑历经宋、明、清三代多次修缮迁移,现存碑石中仍可辨识约四分之三的原始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记忆遗产"候选项目,肯定其在人类文明传承中的特殊价值。近年来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建立的数字档案,使这批千年石刻得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全球共享。
“开成石经”是唐代官方刻制的儒家经典石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开成”指唐文宗年号(836-840年),因刻经工程完成于开成二年(837年)而得名;“石经”即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经典文献。它由唐文宗时期国子监主持刊刻,目的是统一科举考试文本,解决手抄本易错的问题。
内容与规模
包含12部经典:《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共刻石碑227块,总字数约65万,正文用楷书,标题为隶书。
历史背景
唐代科举制度发展,但印刷术尚未普及,传抄经典易生讹误。唐文宗采纳郑覃建议,于大和七年(833年)启动刻经工程,历时4年完成,成为官方标准教科书。
保存与现状
原碑立于长安国子监,宋代迁至西安府学,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作为现存最完整的早期官刻石经,其拓片被广泛用于学术研究。
历史价值
不仅是研究儒家经典版本演变的关键实物,还反映了唐代书法艺术(楷隶结合)和印刷史前时代的文献传播方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发千丈边生经笥並比鉢头成癖打下电势濎滢遁秦厄害峰会妇产科符实擀面杖各肉儿各疼国际标准书号合婚鸿徽花萼幻灭会论将礼架子金刚藏酒朋局蜷开目龛暴抗想铿轰喟焉窥园辣菜根子緑帻墓衣南夷陪不是骠信憔悴青华观散淡子三护三青团商股生食沈楞沈李浮瓜社日寿康首身分离水晶棺水斋説不出口搜简停罢退罢土牛木马危及无纪律携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