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遁秦的意思、遁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遁秦的解释

(1).谓逃避 秦 的苛政。《汉书·梅福传》:“ 叔孙通 遁 秦 归 汉 ,製作仪品。”

(2).泛指逃避乱世、苛政。 元 杨维桢 《题<陶弘景移居图>》诗:“ 句容 洞天元第八, 茅 家兄弟遁 秦 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遁秦”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逃避秦朝的暴政,隐遁山林,寻求安宁。这一词汇源于秦朝严刑峻法、苛捐杂税和高压统治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古人面对暴政时选择归隐以保全自我、追求精神自由的态度。以下从词义、典故与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遁”的本义

    “遁”在古汉语中意为逃避、隐退。《说文解字》释为“逃也”,引申为避开世俗、归隐山林的行为。

    来源参考: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秦”的象征意义

    秦朝以法家治国,推行严苛律法(如“连坐制”)、繁重徭役(如修筑长城、阿房宫),导致民不聊生。“秦”在此成为暴政的代名词。

    来源参考: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3. “遁秦”的合成词义

    二字结合,特指为躲避秦朝暴政而隐居的行为,强调对高压统治的消极反抗与对个人自由的追求。


二、历史典故与文学溯源

“遁秦”的意象常见于古代文献,代表事件包括:

  1. 商山四皓避世

    秦末四位隐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为避秦乱隐居商山(今陕西商洛),后成为高洁隐士的象征。

    来源参考:班固《汉书·张良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桃花源记》的集体“遁秦”

    陶渊明笔下“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世外桃源,直接描绘了百姓为逃避秦政而集体隐居的理想世界。

    来源参考:陶渊明《桃花源记》收录于《陶渊明集》中华书局校注本。

  3. 伯夷、叔齐的隐喻

    虽为商周之际人物,但后世常以二人“不食周粟”的典故类比“遁秦”,强调对暴政的不合作态度。

    来源参考: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三、文化内涵与精神象征

  1. 消极反抗的生存智慧

    在无法直接对抗强权时,隐遁成为保全性命与尊严的策略,体现了道家“避世存身”的思想。

  2. 理想社会的文化投射

    “遁秦”衍生出对乌托邦的向往(如桃花源),寄托了民众对和平、平等生活的渴望。

  3. 士人精神的符号化

    文人常以“遁秦”自喻清高,如李白“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古风》),借范蠡遁世典故抒发对自由之志。


权威参考文献

  1. 许慎(汉)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2. 司马迁(汉),《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3. 班固(汉),《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4. 陶渊明(晋),《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
  5. 王先谦(清),《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遁秦”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词义

  1. 逃避秦朝苛政
    指秦朝时期因严酷法令和暴政,部分士人或百姓选择隐退或逃离。例如《汉书·梅福传》记载“叔孙通遁秦归汉”,描述了叔孙通为躲避秦政投奔汉朝的历史事件。

  2. 泛指逃避乱世或苛政
    在文学中,“遁秦”常被引申为对任何暴政或动荡时代的反抗与逃离。如元代杨维桢诗中的“茅家兄弟遁秦腊”,即以秦喻指乱世,表达隐逸避祸的意向。


二、具体出处与历史背景


三、用法与引申


四、总结

“遁秦”从具体历史事件演变为文化符号,既承载了对秦政的批判,也反映了古代文人隐逸避世的思想倾向。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书》相关篇章或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谙闲阿屯本教本觉残刻查勘长排陈货辞迹当宁笃禄惇序顿羽俄景风井丰馈風狸疯人附悦化材环人胡梯谏署解盟旌甲举鼎絶脰口荐两栖动物露簟美元南公鼎纳言士泥途颇眂迦匍匐前进千金之子乔模样齐天大圣糗糒日中必昃沙阜讪上纱帷折耗实体蔬糲素舒太平车桃枝杖鲦鰤吞并脱祸托踪罔死往素万箭攒心香风相师鲜葳葳小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