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緑帻的意思、緑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緑帻的解释

(1).绿色头巾。古代供膳仆役所服,也是一般地位卑贱者的服式。《汉书·东方朔传》:“ 董君 緑幘傅韝,随主前,伏殿下。”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宰人服也。’緑幘,贱人之服也。”《新唐书·车服志》:“平巾緑幘者,尚食局主膳,典膳局典食,太官署、食官署供膳,奉觶之服也。”

(2).以绿帻为宠臣之冠。《文选·沉约<三月三日率尔成篇>诗》:“緑幘文照曜,紫燕光陆离。” 吕延济 注:“緑幘,宠臣之冠。”

(3).用以指浮薄少年的冠服。 唐 李白 《古风》之八:“緑幘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緑帻”是古代汉语中的服饰类词汇,其含义随历史语境演变呈现多重指向,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 身份卑贱者的标志服饰
绿色头巾,最初为古代供膳仆役、低阶杂役的专用服饰,象征社会底层身份。如《汉书·东方朔传》记载董君“緑帻傅韝”随主前行,颜师古注“緑帻,贱人之服也”。唐代《新唐书·车服志》也明确记载尚食局主膳等职需佩戴“平巾緑帻”。

2. 特殊语境下的宠臣象征
在部分文学作品中,绿帻被赋予矛盾含义,如南朝沈约诗句“緑帻文照曜”中,吕延济注解为“宠臣之冠”,反映特定时期可能存在的服饰僭越或文化隐喻。

3. 浮夸少年的代名词
唐代起,绿帻逐渐成为纨绔子弟的典型装束。李白《古风》以“緑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讽刺浮薄少年,侧面反映唐代市井文化中绿色头巾的符号化演变。


补充说明:该词义演变体现了古代服饰制度与阶层标识的密切关联。需注意不同文献中的使用差异,如正史多强调其“贱役”属性,而文学作品中存在借代或反讽现象。建议结合《汉书》《新唐书》等原始文献进一步考察历史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二

《緑帻》的意思

《緑帻》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古典文学作品中,其意思是绿色的帽子。这个词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緑」和「帻」。

拆分部首和笔画

「緑」由「糸」(sī,丝的部首)和「录」(lù,12画)组成。

「帻」由「巾」(jīn,巾帼的部首)和「畟」(cù,11画)组成。

来源和繁体

「緑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用来描述古代皇室或贵族所戴的一种绿色帽子。在古代,绿色代表着尊贵和高雅,因此緑帻成为贵族地位的象征,也代表着高尚的品味。

在繁体中,「緑帻」的字形与简体保持一致。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緑帻」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结构和意思保持一致。

例句

他头上戴着一顶华丽的緑帻,给人一种尊贵和神秘的感觉。

组词

- 緑:緑叶、緑草、緑林

- 帻:清风明帻、黑帻青衫、紫帻黄衫

近义词

緑帽子、緑色帽子

反义词

红帻、白帻、黑帻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