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携扶”。1.犹言扶老携幼。 唐 韩愈 《祭穆员外文》:“ 建中 之初,予居于 嵩 。携扶北奔,避盗来攻。”
(2).携带扶持;搀扶。 宋 曾巩 《永州军事推官孙君墓志铭》:“既葬,携扶幼老,将就食 淮南 。” 宋 真德秀 《游鼓山》诗:“愿言祝同社,著力相携扶。”
“携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析:
1. 扶老携幼 指带领、照料不同年龄的人共同行动,常用于形容集体迁移或互助场景。例如唐代韩愈在《祭穆员外文》中提到“携扶北奔,避盗来攻”,描述为躲避战乱而带领家人迁徙的情景。
2. 携带扶持 强调同时携带物品并给予帮助,如宋代曾巩《永州军事推官孙君墓志铭》所载“携扶幼老,将就食淮南”,体现物质与人力双重支持的含义。
3. 搀扶动作 指具体的肢体扶持行为,如宋代理学家真德秀《游鼓山》诗句“著力相携扶”,直接描述用手搀扶的动作。
词义构成
使用注意
该词属书面语,现代口语中更常用“搀扶”“照顾”等替代。反义词为“欺凌”,但现代语境中较少直接对比使用。
如需进一步考证文献用例,可查阅韩愈、曾巩等原作(来源标注、2、4)。
《携扶》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携带和扶持。它表示人与人之间互相携带、帮助和扶持,共同度过困难和挫折。
《携扶》的拆分部首是扌(手),携的笔画是9,扶的笔画是4。
《携扶》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文献,最早出现在《尚书·大禹谟》中。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携带、帮助和扶持,共同度过困难和挫折的现象。
《携扶》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擕扶」。
古时候,《携扶》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常见的古代写法有「携扶」、「攜扶」等。
1. 他们是朋友,经常互相携扶,共同克服各种困难。
2.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懂得携扶互助,而不是相互竞争。
携带、扶持、携手、扶助、携程等。
携手、扶持、互助、合作。
背离、抛弃、孤立。
案牍劳形摆舵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长尾先生诚谛逞应抽绎串通一气大宠电荷耦合器件雕年东北虎都咸堵截方床翻骂逢集抚边负冤格击贾马许郑韩山石鹤吊呼瓝胡茬监农急慌镜阁举职孔席墨突揽户埋三怨四民史睦忍怒发冲冠奴隶主义潘将军匹驰铺排歉薄乞骸清国起疑全神灌注然顶升拔审观舍手世干蝨蚁十緵布属怨堂斧陶令株铜浑通质突镜韦毂纹风不动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