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用正直者而罢黜奸邪者。《论语·为政》:“ 哀公 问曰:‘何为则6*民服?’ 孔子 对曰:‘举直错诸枉,则6*民服。’”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6*民服其上。”《隶释·汉巴郡太守樊敏碑》:“举直错枉,谭思旧制。”亦作“ 举直厝枉 ”、“ 举直措枉 ”。《后汉书·杨彪传》:“今天下缨緌搢绅,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聪明仁智,辅相 汉 朝,举直厝枉,致之雍熙也。” 唐 权德舆 《陆宣公<翰苑集>序》:“其在相位也,推贤与能,举直措枉。”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举直错枉汉语 快速查询。
“举直错枉”是一个源自《论语》的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释义 指选拔正直贤良之人,罢黜奸邪佞人。其中:
二、出处 源自《论语·为政》: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三、字词解析
四、用法与例子
注音:jǔ zhí cuò wǎng(拼音)。
《举直错枉》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正确对待事物,排除错误和偏见。
拆分部首:丿、贝、月、木
拆分笔画:丿(1画)、贝(7画)、月(4画)、木(4画)
《举直错枉》源自《淮南子·说林训》:“明矣哉,所谓举直而错枉者,微甚而其大可见。”后来成为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正确对待事物,避免错误和偏见。
繁体字为:舉直錯枉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和现代写法一样,只是字体有所不同。古代写法都是以毛笔为工具,所以筆劃的形状有所不同。
他坚守原则,举直错枉,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赞赏。
举纲自领、枉法直言、相机行事等。
辨明是非、明辨是非、纠正偏见
误导、误解、偏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