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用正直者而罢黜奸邪者。《论语·为政》:“ 哀公 问曰:‘何为则6*民服?’ 孔子 对曰:‘举直错诸枉,则6*民服。’”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6*民服其上。”《隶释·汉巴郡太守樊敏碑》:“举直错枉,谭思旧制。”亦作“ 举直厝枉 ”、“ 举直措枉 ”。《后汉书·杨彪传》:“今天下缨緌搢绅,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聪明仁智,辅相 汉 朝,举直厝枉,致之雍熙也。” 唐 权德舆 《陆宣公<翰苑集>序》:“其在相位也,推贤与能,举直措枉。”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举直错枉汉语 快速查询。
"举直错枉"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经典的成语,具有深刻的治国理政和选人用人内涵。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成语释义
"举直错枉"指提拔任用正直贤能的人,罢黜或压制奸邪不正之人。其中:
二、出处与经典阐释
该成语最早见于《论语·为政》: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怎样做百姓才会信服?"孔子回答:"提拔正直者置于奸邪者之上,百姓便信服;若提拔奸邪者置于正直者之上,百姓便不信服。")
此句强调用人导向对民心向背的决定性作用,是儒家"德治"思想的核心体现(来源:《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
三、深层内涵
主张通过选拔贤能、贬斥小人来实现政治清明,体现"任人唯贤"的治理原则。《汉书·武帝纪》中"举直错枉,政之宝也"进一步强化其治国方略价值(来源:《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延伸至个人修养领域,倡导亲近正直之士、远离品行不端者,如《后汉书·郅恽传》所言:"举直错枉,以章士节"。
四、现代意义
在当代语境下,"举直错枉"常用于强调:
权威参考文献
“举直错枉”是一个源自《论语》的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释义 指选拔正直贤良之人,罢黜奸邪佞人。其中:
二、出处 源自《论语·为政》: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三、字词解析
四、用法与例子
注音:jǔ zhí cuò wǎng(拼音)。
罢吏宝镇边茶閟机参佐涔蹄钞袭赪蟞楚言得位凋惨饭帚傅粉何郎改头换面高敞膏唇拭舌罣碍广贲寒垧化导嘉赐江东步兵贱吏交领金分敬恭集事酒闷子屦杖连地良筹连缘梨霜六气毛族美举漂沦辟命破敌泼丢泼养破萼蜣蜋转丸乔画冗辞胜日伸头探脑时祉四端诉怨天上通天眉通用剜肉生疮委托无苦梧鼠技穷无烟钢险悍玺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