剜肉生疮的意思、剜肉生疮的详细解释
剜肉生疮的解释
犹剜肉成疮。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大抵 宋 人好矜博雅,又好穿凿:故此种剜肉生疮之説,不一而足。”
词语分解
- 剜的解释 剜 ā 挖削:剜肉补疮(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急救)。 补 笔画数:; 部首:刂; 笔顺编号:
- 疮的解释 疮 (瘡) ā 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疮疤。疮口。冻疮。痔疮。 笔画数:; 部首:疒;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剜肉生疮”释义
“剜肉生疮”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为了解决一个已有的问题或灾祸,采取了错误或极端的方法,结果不仅没能解决原问题,反而制造了新的、更严重的麻烦或损失。它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得不偿失、事与愿违的行为。
-
字面含义与形象比喻:
- “剜肉”:指用刀挖去身上的肉。
- “生疮”:指在挖肉的地方(或别处)反而长出了新的疮。
- 整体比喻:为了治疗一个伤口(或问题)而去挖掉一块肉,结果不仅原来的伤口没好,被挖的地方又变成了新的、更痛的疮口。这生动地说明了处理方式不当带来的恶性循环。
-
深层含义与用法:
- 该成语强调处理问题的方法错误和后果严重。它常用来批评那些目光短浅、急功近利、饮鸩止渴的行为策略。
- 例如:为了解决财政赤字而过度举债,结果债台高筑,引发更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缓解一时的疼痛滥用药物,结果导致药物依赖或更严重的健康问题。这些都可以用“剜肉生疮”来形容。
-
出处与演变:
- 该成语与更常见的“剜肉补疮”(或“挖肉补疮”)同源,意思相近,都指用有害的方法救急。其典故可追溯至唐代聂夷中的《咏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此诗描绘了农民为解燃眉之急(眼前疮)而被迫预卖赖以生存的丝和谷(心头肉),深刻揭示了这种做法的残酷与不可持续性。
- “剜肉生疮”在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腐叹》中明确出现:“‘天下秀才穷到底,学中门子老成精。’(叹介)则俺连年失馆,衣食单薄。这些后生都顺口叫我‘陈绝粮’。因我医、卜、地理,所事皆知,又改我表字伯粹做‘百杂碎’。明日是公公寿日,昨已分付徒子徒孙们,扫径烹茶,只等柳衙内到来。这也不在话下。最可恨者,痴老翁绝粮,剜肉生疮;腐儒冠饿死,钻心刺骨。” 此处陈最良自述困境,用“剜肉生疮”形容自己为生计所迫采取的无奈之举带来的痛苦后果。
- 后世沿用中,“剜肉生疮”更侧重于强调制造新问题的后果,而“剜肉补疮”则更侧重于救急不救穷的短视行为,两者细微差别在于侧重点不同,但核心都是指有害的、得不偿失的解决方式。
-
与“剜肉补疮”的辨析:
- 剜肉补疮:比喻用有害的方法救急,只顾眼前,不顾日后的困苦。重点在“补”(救急),结果是未来更困苦。
- 剜肉生疮:比喻为解决一个问题而采取错误方法,结果引发了新的、更严重的问题。重点在“生”(制造新问题),结果是问题恶化或新增。
- 两者都指方法错误、后果严重,但“剜肉生疮”在语义上更强调制造了新的灾祸。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剜肉医疮”、“剜肉补疮”等有详细释义,包含其出处和用法。 (权威词典)
- 《成语大辞典》(朱祖延主编):收录“剜肉补疮”及相关成语,解释其含义及典故来源。 (权威词典)
- 汤显祖《牡丹亭·腐叹》:原文出处,提供了该成语在古典文学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古典文学原著)
网络扩展解释
“剜肉生疮”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1.基本释义
- 拼音:wān ròu shēng chuāng
- 释义:比喻行事只顾解决眼前问题,却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结果与预想适得其反。与“剜肉补疮”类似,但更强调因处理不当而“生出新问题”。
2.出处与背景
- 该成语出自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第一卷:“大抵宋人好矜博雅,又好穿凿;故此种剜肉生疮之说,不一而足。”,指宋代学者常因过度追求博学或牵强附会,反而弄巧成拙。
3.用法与示例
- 语法功能:多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示例:
“为节省成本砍掉质检环节,结果产品问题频发,简直是剜肉生疮。”
4.近义词与相关表达
- 剜肉成疮、剜肉做疮(均强调“补救措施引发新问题”)。
- 英语对应表达:rob Peter to pay Paul(拆东墙补西墙)。
5.解析与启示
- 贬义色彩:含批评意味,警示人们解决问题需全面考量,避免短视行为。
- 结构分析:通过“剜肉”与“生疮”的对比,生动体现“以错误方法处理问题,反致恶化”的后果。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详细用法或历史典故,可参考《随园诗话》或权威成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把兄弟碧华薜荔衣不中意臣工爡焥错乱盗竽道樾滴灌东门眼发德繁秽返迷发起纷扰纷纭杂沓扶进够用国债哈士奇横挑鼻子竪挑眼魂慴色沮活溜井底鸣蛙就款举十知九圹野恋惜鲁道马路马歇尔计划秘藴模写辇席逆臣贼子逆牲碰球品馔燂洗气尽轻乞列奇人器世间奇余穣田人工授精山荆思干痠痹天老爷调档迢断停闭未亡人韡韡位业伪诈沃漏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