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改头换面的意思、改头换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改头换面的解释

[make the superficial changes;change the appearance only] 只在表面上有所改动,其内容却依然如故

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唐· 寒山《寒山诗》

今人作经义,正是醉人说话,只见许多说话,改头换面,说了又说,不成文字。——《朱子语录·朱子》

详细解释

(1).佛教语。谓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只改变形相而其神识不变。 唐 寒山 《诗》之二一三:“可畏轮迴苦,往復似翻尘。蚁巡环未息,六道乱纷纷。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 元 郑廷玉 《忍字记》第三折:“缘有四生之品类,遂成万种之轮迴……女人变男,男又变女,人死为羊,羊死为人,还同脱袴着衣,一任改头换面。”《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冤债原从隔世深,相逢便起杀6*人心。改头换面犹相报,何况容颜儼在今?”

(2).改扮;改变面目。 清 黄宗羲 《翰林院庶吉士子一魏先生墓志铭》:“忠死之家哀荣已备,而导之兴狱者 阮大鋮 、 傅櫆 方改头换面,捲土重来。” 鲁迅 《且介亭杂文·说“面子”》:“上等人大捞一批金珠珍玩,却仿佛也不见得怎样‘丢脸’,况且还有‘出洋考察’,是改头换面的良方。”

(3).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实质、内容。《朱子语类》卷一○九:“今人作经义,正是醉人説话。只是许多説话,改头换面,説了又説,不成文字。”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予生平最恶 弋阳 、 四平 等剧,见则趋而避之,但闻其搬演《西厢》,则乐观恐后。何也?以其腔调虽恶而曲文未改,仍是完全不破之《西厢》,非改头换面、折手跛足之《西厢》也。” 鲁迅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古来就这样,所谓读书人,对于后起者却反而专用彰明较著的或改头换面的禁锢。”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改头换面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改头换面”是汉语中常用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仅改变外在形式或表面特征,而本质或内容未发生实质性变化。该词源自佛教典籍,如唐代诗人寒山在《诗三百三首》中写道:“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比喻修行者虽外显变化,但内在习气未改。

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看,《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比喻只改形式,不换内容”,强调形式与内容的割裂性。《汉语大词典》则补充了其佛教渊源,指出该成语最初用于形容“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仅外形产生变化”的宗教概念,后引申为形式主义改变的贬义表达。

现代语境中,该成语常用于三类场景:

  1. 商业领域批评产品“换包装不换品质”的营销手段
  2. 文学创作中警示缺乏创新的改编行为
  3. 社会现象中讽刺形式主义的改革举措

权威典籍如《五灯会元》卷二十记载:“改头换面,有眼何曾看”,宋代朱熹《朱子语类》也提及:“虽圣人复起,亦只救得改头换面,不甚费力”,均强化了其“重表轻里”的语义特征。王力在《古代汉语》中特别指出,该成语与“脱胎换骨”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强调表面改动,后者着重本质蜕变。

网络扩展解释

“改头换面”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及用法:

一、基本释义

  1. 原意:指人的容貌发生显著改变。
  2. 引申义:现多比喻只改变外表或形式,而内容、实质保持不变。

二、词源与演变

三、用法特点

  1. 感情色彩:通常含贬义,强调“换汤不换药”的虚假改变(如:抄袭文章改头换面)。
  2. 适用对象:可搭配事物(如政策、建筑)、抽象概念(如项目、问题)等。
  3. 反义对比:与“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等表示彻底改变的成语形成鲜明对比。

四、典型例句

五、近义与反义

近义词 反义词
乔装打扮、面目一新 原封不动、依然如故
换汤不换药 脱胎换骨

六、易错提示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演变或经典文献用例,可参考《朱子语类》及寒山诗作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暗室屋漏把子坌溢不容置疑彩鸾朝旰瞅空儿诞傲盗国电察垫箱钱顶账犯眷繁霜吠尧割析薅恼侯爵滉柱讦诞解会街芜祲祥继续裤衩拉近乎两次两肋插刀梁梠落草为寇木星上行内修外攘剽剥普屯畦灌绮美倾亚琼玉七识神昏师儒失遗霜列双重性税丧搜搔踏芳髫年铁打心肠庭壸兔角乌骢香洞缃匳乡伍显誉啸俦小豆遐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