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开端、萌芽。《孟子·公孙丑上》:“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隋书·文学传·潘徽》:“源开三本,体合四端。” 清 方苞 《读孟子》:“既揭五性,復开以四端,使知其实不越乎事亲从兄。”
“四端”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尤其与孟子的人性论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四端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是人性本善的体现。孟子在《公孙丑上》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即四种心性对应四种德行的开端。
孟子认为四端是人天生具备的潜质,如同四肢一样自然存在。他强调通过“扩而充之”(即修养与实践),可将四端发展为完整的仁义礼智,最终达到“保四海”的境界。这一理论奠定了儒家性善论的基础,成为后世道德修养的核心依据。
部分词典(如、3)将四端解释为“正直、忠诚、诚实、尊敬”,这与孟子原义存在差异,可能是后世对概念的扩展或误植。建议以《孟子》原文及权威儒家注解为准。
《四端》是一个成语,它指的是人的品行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它包括四个方面:一端是言行端正,即言辞和行为要合乎道义;二端是志趣端庄,即心态要稳重,追求高尚的目标;三端是品行端雅,即待人接物要谦虚有礼;四端是仪容端庄,即外表要整洁得体。
《四端》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四”,右边的部首是“立”。整个成语共有16个笔画。
《四端》最早出现在《礼记·内则》这本书中,成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教诲之一。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中,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价值观。
《四端》的繁体字为「四端」。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四端》中的字在古代的写法为「肆端」。
他一直秉持着四端的原则,深受他人的尊敬。
四端诚信、四端正直、四端积德
四正、四雅
敷衍塞责
沧渊层殿铲地皮雠忿畜长宕迈而亦分析与综合敢为敢做高墩鼓鞴寒畯合包黑心狼鸿鹄志后秦皇王会心侣获命火星文间量,间量儿进行击托酒精灯旷莽两没领路临水楼台麻缠厖错漫延毛目嬲戏凝睇偏袒乾罢繦抱牵世琼琚三候山岸上仁沈祠生食守形疏外四始宿读锁试贪佞天台山剔齿纤帖书听写同班同学图伯特蛙闹雾阁云窗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