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命的意思、辟命的详细解释
辟命的解释
征召,任命。《后汉书·贾逵传》:“ 均 字 少宾 ,安贫好学,隐居教授,不应辟命。”《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大将军 何进 闻 让 才名,欲辟命之,恐不至,诡以军事徵召。” 唐 李颀 《赠别高三十五》诗:“忽然辟命下,众谓趋丹墀。” 宋 王禹偁 《赠别鲍秀才序》:“刺史二千石,絶辟命之路,公卿大夫,无资廕之恩;虽九品下僚,一邑小吏,必由乡举而后进。”
词语分解
- 辟的解释 辟 ì 君主:复辟。 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辟召。辟引。辟书。辟除(征召推举授官)。辟举。 古同“避”,躲,设法躲开。 古同“睥”,睥睨。 辟 (①辟③闢) ì 开发建设:开辟。 驳斥,排除:辟邪。
- 命的解释 命 ì 动植物的生活能力:生命。救命。逃命。拼命。命脉。性命。相依为命。 迷信认为生来就注定的贫富、寿数等:天命。命相(刵 )。命运(.迷信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喻发展变化的趋向,如“人民一定能掌
专业解析
辟命是古代汉语中的专有名词,指朝廷或高官对人才的征召任命。该词由"辟"(征召)与"命"(任命)两个语素构成复合词,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征。
核心义项解析:
- 官府征召:特指三公、刺史等高级官员自行征召属吏的行为。《后汉书·郑玄传》记载"大将军何进连辟命",即指何进以大将军身份多次征召郑玄为属官。
- 朝廷任命:广义上可指代君主或中央机构对官员的正式任命,如《晋书·谢安传》所述"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上疏请量宜旋旆,并召子征虏将军琰解甲息徒。诏遣侍中慰劳,遂还都。闻当舆入西州门,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怅然谓所亲曰:'昔桓温在时,吾常惧不全。忽梦乘温舆行十六里,见一白鸡而止。乘温舆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鸡主酉,今太岁在酉,吾病殆不起乎!'乃上疏逊位,诏遣侍中、尚书喻旨。琰既辞疾不拜,诏不许。寻薨,时年六十六。帝三日临于朝堂,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百万、布千匹、蜡五百斤,赠太傅,谥曰文靖。又以平苻坚勋,更封庐陵郡公。"(《晋书·谢安传》)这段记载中"辟命"即包含朝廷对谢安的任命。
语用特征:
- 多用于史书、政论等正式文体
- 常与"屡至""不应"等动词搭配,如《晋书·隐逸传》载"辟命屡至,确然不拔"
- 具有"自上而下"的语义方向性,强调任命者的权威性
词源发展:
该词萌芽于汉代察举制时期,在魏晋九品中正制中成为常用官制术语,至隋唐科举制兴起后逐渐淡出主流文献。清代考据学家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对此词有专门训释。
参考资料: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第10册第1123页;《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第3085页。
网络扩展解释
“辟命”是古代汉语中的词汇,主要含义为朝廷的征召或任命,常见于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词义:指君主或朝廷对官员的征召、任命。例如《后汉书》记载贾逵“不应辟命”,即拒绝接受朝廷的任命。
- 读音:拼音为pì mìng(部分文献中“辟”可能读作bì,与古代官职相关读音有关)。
2.历史用例
- 文献记载:
-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提到“生受其辟命”,指接受官职任命。
- 唐代李颀诗句“忽然辟命下,众谓趋丹墀”,描述接到任命后入朝为官的场景。
- 社会背景:古代文人常通过“辟命”进入仕途,如贾逵、边让等名士均曾被朝廷征召。
3.现代应用
- 使用场景: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研究或古典文学赏析。
- 近义词:征召、委任、辟召(后者更强调“召”的动作)。
4.注意区分
- 多音字:“辟”有bì(如“复辟”)和pì(如“开辟”)两种读音,需结合语境判断。
- 与“避命”区别:字形相近但含义不同,“避命”指逃避命令,需注意区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官职制度或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后汉书》《三国演义》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嬖佞捕风不分高下才惠踩软索仓黄昌泰成套成卒春秀赐颁大原丢盔弃甲斗纷恶籍盈指反城芳馥高压水银灯构乱卦卖盥颒骇轰虾蟆陵汉田郎寒装觳陋混含夹衩鬋鬒尽头鸡尸牛从救全鲮鲤六魄面柔漰渀砰然喷喷香谦恭虚己潜惊迁葬气劲骑鲸李穷嘴三语洒线哂纳沈诬释回增美石块收锣罢鼓霜居输灌贪滥蹹婪天主国跳门限屯积居奇秃子小觿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