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礼年五十得扶杖,长者可入室而后脱鞋,故以“屨杖”为敬辞,用以称老人。 明 唐顺之 《与刘南坦尚书》:“回首故山,可为太息,不久图返初服,奉侍屨杖,当有日也。”
“屦杖”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礼仪文化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屦杖”拼音为jù zhàng,源自古代礼仪制度。按古礼规定,年满五十岁的人可扶杖而行,且长者在进入室内时会脱鞋(“屦”即鞋子),因此该词被用作对老人的敬称。
古代以“五十”为重要年龄节点,《礼记》中记载“五十杖于家”,即允许在家族内扶杖,象征尊老。而“屦杖”结合了“脱鞋入室”的礼节,进一步体现对长者的尊重。
明代唐顺之《与刘南坦尚书》中有:“奉侍屦杖,当有日也”,意为“将来定有机会侍奉您(老人)”,此处“屦杖”代指受敬重的长者。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礼仪或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礼记》或相关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