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 代称选取入太学者。《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 郑玄 注:“可使习礼者,学大学。” 孔颖达 疏:“身虽升学,亦以学未成,犹给司徒繇役;若其学业既成,免其繇役。” 唐 代为取士科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此岁举之常选也。” 太平天囯 称补廪为俊士。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以秀才为秀士、以补廪为俊士、以拔贡为杰士、以举人为约士。”
(2).才智杰出的人。《荀子·大略》:“天下国有俊士,世有贤人。”《汉书·蒯通传》:“彼 东郭先生 、 梁石君 , 齐 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 清 魏源 《<皇朝经世文编>序》:“鳩聚本朝以来硕公、庞儒、俊士、畸民之言,都若干篇。”
俊士是汉语中具有历史积淀的复合词,最初指代才智出众、德行兼备的优秀人才。《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才智杰出者”,强调其兼具德行与才能的双重特质。例如《荀子·王制》载“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侧面反映了古代对“俊士”品行的要求。
从词源演变看,“俊士”在唐代被赋予制度性含义,成为科举考试中“俊士科”的专称,选拔对象为精通经史的青年才俊(《辞源》修订本)。这一制度设计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人才选拔的规范化尝试,也为该词增添了“通过考核的精英”这一层含义。
与近义词对比,“贤士”侧重道德修养,“杰士”突出事功成就,而“俊士”更强调学识与品格的综合素养。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文学语境或历史研究领域,如钱钟书《管锥编》论及唐代科举时曾引述“俊士”制度考据。在当代语言实践中,其使用频率虽有所降低,但仍作为承载传统文化价值的词汇存在于学术著作及历史文献中。
“俊士”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中有两层主要含义,以下结合权威资料进行分述:
周代教育体系
指经选拔进入太学深造的学子。据《礼记·王制》记载,地方通过层层选拔(秀士→选士→俊士),最终由司徒推荐优秀者入太学,称“俊士”。此时俊士虽入太学,但学业未完成仍需服劳役,学成后方可免除。
唐代科举科目
成为科举取士的正式科目之一,与进士、明经等并列,属于常规选拔制度(《新唐书·选举志上》)。
指才智或德行出众的人。如《荀子·大略》言“天下国有俊士”,《汉书》以“俊士”赞誉齐国隐士东郭先生等人,清代魏源亦用此词指代杰出学者。
补充说明:该词在现代多用于人名,取“才智超群”与“品行优良”双重寓意(参考姓名学解析)。需注意唐代以后,“俊士”作为科举科目的使用逐渐减少,明清时期更侧重其“杰出人才”的泛化含义。
白蒻牓门卖官别分碧纱裨赞不服不容置辩盗摩调防分好副流感隔行扫描攻权贯达寒贫胡牀昏婣夹击匠门弃材嶻嶻静笃惊慌无措里塾立异禄田卖珠南道主人闹呵呵牛胾攀蹑炮头皮胶钱筒蒨绚侨眷且复奇伎情犯青丝穷村屈行三品院三位一体勝情诗源树表韬戈偃武腾告贴着抟香弄粉土豪金土境拖腔王之涣威讋吴口吴歈显轨先远消声匿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