牓门卖官的意思、牓门卖官的详细解释
牓门卖官的解释
张榜公开标卖官爵。《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故太尉 张温 时为卫尉” 裴松之 注引《傅子》:“ 灵帝 时牓门卖官,於是太尉 段熲 、司徒 崔烈 、太尉 樊陵 、司空 张温 之徒,皆入钱上千万下五百万以买三公。”
词语分解
- 牓的解释 牓 ǎ 古同“榜”。 笔画数:; 部首:片; 笔顺编号:
- 卖官的解释 出卖官位。《韩非子·饰邪》:“羣臣卖官於上,取赏於下,是以利在私家,而威在羣臣。”《后汉书·灵帝纪》:“初开 西邸 卖官,自 关内侯 、虎賁、羽林,入钱各有差。”《新五代史·闽世家·王昶》:“又遣医人
网络扩展解释
“牓门卖官”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ǎng mén mài guān,字面意思为“张榜公开标卖官爵”,指古代统治者公开以官职换取钱财的腐败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语结构与释义
- 牓门:“牓”同“榜”,指张贴告示;“门”代指公开场所,合指张榜公示。
- 卖官:指以官职为商品进行交易。
综合意为在公共场所张贴告示,明码标价售卖官职。
2.历史背景与出处
该成语源自东汉末年汉灵帝时期。据《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裴松之注引《傅子》记载,汉灵帝为解决财政危机,公然标价售卖官职,甚至允许赊账,导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等高位被富豪争购。
例如:太尉段颎、司徒崔烈等均以千万钱购得官职,成为当时政治腐败的典型现象。
3.相关历史与延伸
- 卖官制度发展:汉代开始以“鬻爵”(售卖虚职)增加收入,东汉末转为实权官职交易。汉灵帝时期达到顶峰,官职价格按品级明码标价(如二千石官位需2000万钱)。
- 影响:此类行为加剧社会矛盾,成为黄巾起义等民变的诱因。
4.相关成语与词语
- 近义词:卖官鬻爵、卖官贩爵、卖官鬻狱。
- 反义现象:科举取士、举贤任能。
5.引用与文献
- 《傅子》载:“灵帝时牓门卖官,皆入钱上千万以买三公。”
- 汉典等典籍亦收录该词,强调其“公开标卖”的特性。
“牓门卖官”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古代政治腐败的历史缩影,反映了权力商品化对社会治理的破坏性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二
《牓门卖官》这个词指的是通过行贿、贿赂等手段来买卖官职的行为。下面是关于此词的相关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
- 牓:牛字旁(牛)
- 门:门字旁(门)
- 卖:卩字底(示)
- 官:宀字旁(宀)
来源:
《牓门卖官》是一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的小说《西游记》中。
繁体字:
牓門賣官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
在古代,写作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根据现代的书写规范,上述繁体字是最常用的写法之一。
例句:
- 这个贪官利用权力为他的亲友牓门卖官。
- 他们曾经被指控参与牓门卖官的活动。
组词:
贪官、行贿、官职、贿赂、权力
近义词:
*********结、官商勾连、权钱交易
反义词:
廉洁、廉政、清廉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继续向我提问哦~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