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境界内的土地;领土。《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先王建万国,虽其详未可得而究,然分疆画界,各守土境,则非重累羈绊之体也。”《宋书·义欣传》:“于时土境荒毁,人民彫散,城郭頽败,盗贼公行。” 唐 杜甫 《前出塞》诗之一:“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如 永昌 、 腾越 、 顺寧 、 威远 、 普洱 沿边土境二千餘里……其各土境阨要总区,如 九龙江 、 陇川 、 黑山门 等处,自应留营。”
“土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土境”指境界内的土地或领土,由“土”(土地)和“境”(疆界、环境)组合而成,强调特定范围内的土地属性或状态。
历史文献中的使用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描述土地的客观状态,如肥沃、荒芜、适宜性等,也可指代国家或地区的领土范围。例如《宋书》中“土境荒毁”形容土地荒废,民生凋敝。
近义词与反义词
现代延伸意义
当代语境中,“土境”较少单独使用,更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创作,用以增强语言的历史厚重感或地域特色。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三国志》《宋书》等古籍,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土境”是一个中文词汇,指的是土地的疆域、领土范围或国土。它代表一个地区的特定范围,包括土地的边界和所属的领土。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土境”的部首是“土”,总共有10个笔画。
“土境”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代汉字,以及汉字的演变过程中。通过古籍和文献的记载,我们了解到在古代王朝时,土地被划分为不同的境界,用来划定土地的边界以及形成特定地域的概念。这种划分为国家的疆域提供了基础,后来逐渐演化成现代所使用的词汇“土境”。
“土境”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为「土境」,保留了与简体中文相同的意义。
在古代汉字中,土境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传统形式仍保留了部首“土”的特征,并通过符号和笔画来表示细微的差异。
1. 这座城市的土境扩大了,领土面积增加了三倍。
2. 地理学家正在研究这个岛国的土境变化。
3. 每个国家都希望保护自己的土境完整和稳定。
固境、境界、疆境、国境、边境。
领土、疆土、版图。
海域、海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