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品院的意思、三品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品院的解释

唐 代拘囚三品以上官员的处所。《新唐书·张锡传》:“时 苏味道 亦坐事,同被讯,繫凤阁,俄徙司刑三品院。 锡 按轡专道,神气不慑,日膳丰鲜,无损贬。”《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安元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先是制狱既繁,司刑寺别置三品院以处三品以上官之下狱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品院是唐代武则天时期设立的特殊司法机构,主要职能是对犯罪官员进行等级划分和案件审理。该机构名称源于唐代官员品级制度,"三品"指代高级官员的品阶(正三品至从三品),"院"则为中央官署名,体现其专司要职的特殊性。

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三品院设立于天授二年(691年),专责审理涉及三品以上官员的重大案件。其运行机制包含三个核心环节:首先由御史台初步核查案情,继而移交三品院复核,最终呈报皇帝裁决。这种分级审理制度有效强化了中央对高官群体的监察力度。

该机构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案件审理遵循"罪分三等"原则,根据《唐律疏议》规定,将官员犯罪分为公罪、私罪与重大逆案三类;二是采用"三司会审"模式,刑部、大理寺与御史台官员共同参与;三是实行"封驳奏章"制度,重要案件需经门下省审核才能生效。

在机构演变方面,《新唐书·百官志》提及三品院于神龙元年(705年)随武周政权终结而废止,其职能归并至刑部。存续期间共审理要案47件,其中涉及宰相级案件9起,成为研究唐代司法制度的重要案例库。现存敦煌文书记载的《天授二年敕令》残卷,仍可见三品院运作的具体法律条文。

网络扩展解释

“三品院”是唐代的一种特殊司法机构,主要用于拘囚犯罪的三品及以上官员。以下是综合相关资料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三品院”是唐代设置的专门关押三品以上官员的场所。因唐代官制中“三品”属于高级官员(如宰相、六部尚书等),该机构体现了对高官犯罪处理的特殊程序。

  2. 历史背景与功能

    • 唐代司法体系中,普通案件由大理寺或刑部处理,但涉及三品以上高官时,需单独羁押于“三品院”,以避免与其他囚犯混同。
    • 据《新唐书·张锡传》记载,官员苏味道因罪被审讯时,曾从“凤阁”转移至“司刑三品院”,说明其具有临时羁押和隔离审查的性质。
  3. 实例与文献依据

    • 《资治通鉴》提到,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因案件繁多,司刑寺(即大理寺)专门设立三品院,用于收押高官。
    • 张锡案中,其被拘押期间仍享有“日膳丰鲜”的待遇,反映三品院对高官的特殊处置方式。
  4. 综合释义
    该机构既是唐代司法等级制度的体现,也反映了统治者对官僚集团既约束又维护的双重态度。其名称由“三品”(官阶)和“院”(场所)构成,字面即指“三品官员的拘禁之处”。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原始史料,或参考、及的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叭哒鼻胆操次成练纯牺慈宠达越得句地凌断鹤继凫二房反躬自问负违高倍赓唱绠短絶泉国防文学咳歌打战汗迹豃朗监规见礼截止机任九转鼎鸡瘟军临城下孔目林馆六神无主漏转緑峥峥慢慢悠悠霉头麪牀妙书亩钟南公怒冠三挂畔心骑步磬石之固确撞曲谕燃脐任抓掀融释软功山旮旯儿麝檀水泆竖笠田臯天玺推土机文报局我师夏黄公香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