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拘囚三品以上官员的处所。《新唐书·张锡传》:“时 苏味道 亦坐事,同被讯,繫凤阁,俄徙司刑三品院。 锡 按轡专道,神气不慑,日膳丰鲜,无损贬。”《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安元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先是制狱既繁,司刑寺别置三品院以处三品以上官之下狱者。”
“三品院”是唐代的一种特殊司法机构,主要用于拘囚犯罪的三品及以上官员。以下是综合相关资料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三品院”是唐代设置的专门关押三品以上官员的场所。因唐代官制中“三品”属于高级官员(如宰相、六部尚书等),该机构体现了对高官犯罪处理的特殊程序。
历史背景与功能
实例与文献依据
综合释义
该机构既是唐代司法等级制度的体现,也反映了统治者对官僚集团既约束又维护的双重态度。其名称由“三品”(官阶)和“院”(场所)构成,字面即指“三品官员的拘禁之处”。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原始史料,或参考、及的文献来源。
三品院,是指古代中国皇帝海外居所的称呼。这个词源自于汉语,表示皇帝在海外建造的宫殿或宅邸。
《三品院》可以拆分为“三”、“品”、“院”三个字。
“三”是一个独体部首,表示数量“三”,拼音为“sān”;
“品”是个独体部首,表示品质等级,“pǐn”为拼音;
“院”的部首是“阝”,表示“围墙”,拼音为“yuàn”。
总共的笔画数为9画。
“三品院”一词源自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其中描述了主人公贾宝玉等人在桃花别墅的故事。古代皇帝在海外建造居所的实例也为该词的起源提供了支持。
在繁体字中,“三品院”用繁体字“三品院”表示。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以《红楼梦》中的描述为例,古时写法为“叁品院”,其中“叁”是数字“三”的古代写法。
1. 皇帝下令建造一个华美的三品院。
2. 红楼梦中描写的三品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组词:三品官、宫院、品级
近义词:皇家府邸、御府、行宫
反义词:乡间小屋、贫民窟、草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