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禄田的意思、禄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禄田的解释

古代国家按官品分给官吏以充俸禄的田地。《宋书·顺帝纪》:“丁卯,原除元年以逋调;復郡县禄田。” 清 龚自珍 《农宗》:“凡农之仕为品官大夫者,则有禄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禄田,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土地制度形式,指国家授予官吏作为俸禄来源的田地。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1. 性质与功能:

    • 俸禄的实物化:禄田并非官吏的私有财产,而是国家将特定区域田地的收益权(主要是田租)授予官吏,以此代替或补充其俸禄(如钱粮)。官吏享有该田地一定期限内的租税收入,作为其任职的报酬。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 职田的别称:禄田常与“职分田”、“职田”同义,特指按官职品级授予的田地,其收益与官职挂钩,离任或免职时需交还国家。来源:《辞源》(第三版)
  2. 历史沿革与特点:

    • 起源与发展:禄田制度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食邑”或“采邑”,但制度化主要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唐代的职分田制度是其典型代表,按九品十八级授予不同面积的田地。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
    • 非私有性:与“永业田”(可世袭的私有土地)不同,禄田(职分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官吏仅享有收益权和使用权,不能买卖、继承,离任需移交下任。来源:《中国古代经济史》
    • 管理方式:禄田通常由官府招募佃农耕种,官吏收取定额或分成的地租。其位置、面积有官方规定,旨在保障官员基本生活,鼓励勤政清廉(至少在制度设计上如此)。
  3. 意义与影响:

    • 禄田制是古代政府解决庞大官僚体系俸禄支出的一种重要经济手段,尤其在实物货币经济并行的时代。
    • 它体现了土地作为核心经济资源与国家政治权力分配之间的紧密联系。
    • 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弊端,如官吏侵占公田、过度役使佃农等,成为后世改革或废除的原因之一(如唐后期职分田制度逐渐废弛)。

参见:职田、食邑、永业田、俸禄制度、均田制。

网络扩展解释

禄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职官俸禄制度,具体解释如下:

一、定义与性质

禄田又称「职田」或「菜田」,是古代国家按官员品级分配的田地,其产出作为官吏俸禄的一部分。这类田地所有权归国家,官员任职期间享有使用权和收益权,离职后需归还。

二、历史发展与演变

  1. 起源:可追溯至汉代,但制度化始于西晋占田制。西晋规定官员除占田外,另享禄田,如诸公及开府者可得40顷,特进8顷。
  2. 运作规则:
    • 官员交接时,西晋以「立夏日」为田租收益权交接节点,刘宋改为「芒种日」。
    • 部分朝代(如汉代)存在将禄田转为私产的情况,称为「勋田」或「赐田」。

三、特点与功能

四、文献佐证

清代龚自珍在《农宗》中提及「凡农之仕为品官大夫者,则有禄田」,印证了禄田与官员身份的绑定关系。


如需查看更多历史细节,可参考《宋书·顺帝纪》等古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白口坝埽北榜悲愤被告人钗雀出车出膺大大凤车浮皮潦草富叟国耻还翰汉语候官后评花当较比交恶家相即景生情精疲力尽荩猷开布可不道口硬魁梧奇伟纍垂连航龙尾岩禄祉駡阵蜜浆民产木骨懦孱女倡胚乳评核贫化黔驴之计仟眠人工湖韧力赏首神机鬼械师说世态炎凉适物肆诋帑廪亭然踢天弄井瓦房巫娥武头楯霞焕乡树舷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