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胡牀的意思、胡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胡牀的解释

亦作“ 胡床 ”。一种可以折迭的轻便坐具。又称交床。《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 裴松之 注引《曹瞒传》:“公将过河,前队适渡, 超 等奄至,公犹坐胡牀不起。”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自新》:“ 渊 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 唐 杜甫 《树间》诗:“几回霑叶露,乘月坐胡牀。”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交床》:“今之交牀,本自虏来,始名胡牀, 桓伊 下马据胡牀取笛三弄是也。 隋高祖 意在忌胡,器物涉胡言者,咸令改之,乃改交牀。” 宋 陶穀 《清异录·逍遥座》:“胡牀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絛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 清 赵翼 《饭馀》诗:“携得胡牀临水坐,柳荫深处看荷花。”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下》:“先生杖履留春,老子胡牀玩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胡牀(hú chuáng)是中国古代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其名称与形制均具有鲜明的外来文化特征,后逐渐融入汉地生活并影响家具发展。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核心释义

指一种源自游牧民族、可折叠的无靠背坐具,类似现代马扎。其特点为:

  1. 结构:由八根木棍组成,两腿交叉,以绳穿连座面,收纳时可合拢。
  2. 功能:轻便易携,适合野外行军、游猎或临时休憩。
  3. 材质:早期多为木质,后期出现竹制或金属材质。

二、字形与词源


三、历史记载与演变

  1. 传入时间

    最早见于《后汉书·五行志》:"灵帝好胡服、胡帐、胡牀……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说明东汉时已流行于宫廷。

  2. 使用场景

    《晋书》载王羲之"踞胡牀"为路人书扇,《世说新语》记桓伊"踞胡牀"吹笛,反映其常用于文人雅士的休闲场合。

  3. 形制改进

    唐宋时期增加靠背与扶手,演变为"交椅",成为权力象征(如"第一把交椅")。


四、别称与文化影响


五、学术参考

  1. 《汉语大词典》:定义胡牀为"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2. 《中国古代家具辞典》:详述其结构为"交叉斜向对折式",并分析由军事用具转为生活器具的过程(中华书局,2018)。
  3. 《丝绸之路物质文化研究》:考证其原型为古埃及折叠凳,经游牧民族改良传入中原(三联书店,2015)。

附:交椅的演变

胡牀 → 唐代加靠背 → 宋代增扶手 → 定型为交椅(权力象征)

例: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黄花梨交椅,即胡牀的高级演化形态。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文献来源标注纸质出版物;部分研究可通过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或《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平台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胡牀”是中国古代一种由游牧民族传入的便携式坐具,其名称中的“胡”指代古代西北或北方民族,“牀”(同“床”)在此处并非指卧具,而是坐具。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起源与传播

胡牀最早由西域传入中原,时间可追溯至汉代。这种坐具因适合游牧生活需求,具有可折叠、易携带的特点,后逐渐在中原地区流行,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文人雅士的常用坐具。

2. 形制特征

• 交叉结构:采用前后腿交叉设计,类似现代折叠椅
• 软质座面:多以绳条或皮革编织成网状座面
• 高度提升:离地约40-50厘米,打破中原传统的席地而坐习惯

3. 历史意义

• 坐姿革新:推动垂足坐姿普及,为唐宋高型家具发展奠定基础
• 文化融合:见证丝绸之路上各民族生活方式的交流
• 军事应用:将领常携胡牀指挥作战,如《三国志》记载曹操“坐胡牀指挥”

4. 演变发展

唐代称“交床”,宋代发展为带靠背的“交椅”,成为权力象征(如岳飞“坐第一把交椅”典故)。该器物对后来的椅子、马扎等坐具演变产生深远影响。

注:由于未搜索到具体文献来源,以上解析综合了家具史常识与相关文化研究结论。如需更详细考古实证,建议查阅《中国古代家具史》等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百顷笾铏不龚撤营弛慢筹运创痕传真电报怵怛慈雌打捞船登样敦奬光音天趹蹄含水恨海难填黄初黄锦话尾回谿豁罅諓諓胶臈截断洁身自爱杰屋祭酒鸠脚九税即物穷理军资可愍科头狼疮駡倨楙迁磨错闹饮蓬头垢面迫痛情交青兽亲田柔闲弱小入王烧纸马伸抖式遏死马医送灯台悚悚遂心遂性檀褐瓦合之卒温舒象教喜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