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决壅”。1.除去水道的壅塞。 唐 白居易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诗:“疏流似剪纸,决壅如裂帛。”
(2).消除壅蔽。 三国 魏 桓范 《政要论·决壅》:“为人君之务在於决壅,决壅之务在於进下,进下之道在於博听。” 明 刘基 《浙东肃政廉访司处州分司题名记》:“今年秋宪副 张公 始来,决壅疏塞,剔蠧振坠。”
“决壅”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jué yōng,具有两层核心含义,既可用于具体场景,也可引申至抽象领域。以下是详细解释:
疏通水道壅塞
指通过人为干预清除河道、沟渠等水流通道的堵塞物,恢复水流畅通。例如唐代白居易《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中描述:“疏流似剪纸,决壅如裂帛”,以比喻手法展现疏浚水道的迅捷效果。
消除壅蔽(抽象意义)
引申为破除政治、信息或人际沟通中的阻塞与隔阂。三国时期桓范在《政要论·决壅》中提到:“为人君之务在於决壅,决壅之务在於进下”,强调统治者需广开言路、消除蒙蔽。
“决壅”既是一个具象的工程术语,也是蕴含治理智慧的抽象表达,需结合语境灵活理解。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古籍文献或权威词典。
决壅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疏通、解除堵塞。它通常形容恢复交通或流通的顺畅。
决壅的部首是冫(冰的冫),它由“山”和“冖”组成。决壅的总笔画数为14。
决壅是由汉字“决”和“壅”组合而成的。决的意思是疏通,壅的意思是阻塞。决壅的繁体写法为「決壅」。
在古代汉字中,决壅的字形略有不同。决的古代写法是「訣」,壅的古代写法是「壙」。这些古代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常使用了。
1. 高速公路上发生了************,导致交通决壅。
2. 这条河道经过疏通后,决壅问题得到了解决。
决心、壅塞、决断、决策。
通畅、疏通、畅通。
阻塞、堵塞、堵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