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亡在外的百姓。《史记·太史公自序》:“ 燕丹 散乱 辽 閒, 满 收其亡民,厥聚海东,以集 真藩 ,葆塞为外臣。”
“亡民”是古汉语词汇,指流亡在外的百姓。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亡民”由“亡”(逃亡、失去)和“民”(百姓)组成,字面意为“流亡的百姓”,通常指因战乱、灾害等被迫离开原居地的人群。
2.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燕丹散乱辽閒,满收其亡民,厥聚海东,以集真藩,葆塞为外臣。”,描述卫满(朝鲜卫氏王朝建立者)收留燕国流民的历史事件。
3. 发音与结构
4. 现代关联
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但可引申为因灾难、冲突等失去家园的群体。部分网页引用当代案例(如陕西咸阳坠亡事件),但需注意语境差异,避免混淆古今词义。
总结
“亡民”是历史术语,特指古代流亡百姓,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更多例句可参考《史记》及相关古籍。
《亡民》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死亡的人们、亡灵、无家可归的民众。这个词常用于描绘战争、灾难等造成大量人员死亡或流离失所的情况。
《亡民》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亠和大。亠是上面有横线的部首,大是字的左边部分。
根据笔画的计算,整个词包含10个笔画。亠部2画,大部3画,民部4画,共计10画。
《亡民》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繁体字《亡民》为「亡民」。
在古代汉字中,写作「亡民」的写法与现代相同。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1. 战争使得这个城市成为一片亡民之地。
2. 灾难过后,数以千计的亡民无家可归。
1. 亡灵:指已经死去的灵魂。
2. 亡魂:指离开生者的灵魂。
3. 无家可归:指失去家园、无处可去的状态。
1. 死者:指已经去世的人。
2. 逝者:指已故的人。
3. 遗体:指已故的人的尸体。
1. 幸存者:指在灾难或战争中存活下来的人。
2. 安全:指没有危险或风险。
暗门班师得胜摈厄冰凌布帛菽粟昌图晨步春官氏翿旌大手斗挹箕扬颿船凡品繁滋发取负愧腐谈蚣蝑管青鼓歌规范黄矾浑乱洁己从公疾犂境况锦江九锡花龛剪裤裆老态龙钟两部蛙莲烛烈轰轰领港历子路工鹿角沦降落音麦秋毛蛋蛋子妙策内傅扭搭扭力披宫锦摄事嵩洛宿契梼树田躺投弹推扬外语威凛凛问斩衔橜之变咸若小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