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舞名。《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札 ﹞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憾。’” 杜预 注:“《象箾》,舞所执。《南籥》,以籥舞也。皆 文王 之乐。” 杨伯峻 注:“籥音乐,形似笛之乐器……舞南籥,盖奏南乐以配籥舞。” 汉 马融 《长笛赋》:“上拟法于《韶箾》、《南籥》,中取度于《白雪》、《渌水》,下采制于《延露》、《巴人》。” 唐 柳宗元 《代裴中丞贺分淄青为三道节度表》:“农事载盛于耨芟,儒风重兴于俎豆。足使 季札 观 鲁 ,更陈《南籥》之仪。” 清 周亮工 《高二澄甫将别予游闽得五十韵送之》:“琅玕照乘车,鐘鼓和《南籥》。”
“南籥”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字义分解来解析:
1. 字义分解
2. 文化语境中的含义 “南籥”可能特指周代文舞体系中的一种乐舞组合,具体有两种解读方向:
3. 文献佐证难点 由于现存先秦文献中未见“南籥”的直接记载,该词可能属于后世注疏中的术语,或为特定学派(如汉代今文经学)对古乐舞的归类称谓。建议进一步查阅《周礼·春官》《通典·乐典》等礼乐典籍,或关注近年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注:若需更精准的考据,可提供该词出现的具体文献段落,以便结合上下文分析。
《南籥》是一个古代文学作品的名称,真实的意思是南国的笛子。
拆分部首:⺳、⺮
笔画:共21画
《南籥》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一,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南方之什》中。这个诗歌描绘了南国的风土人情,其中提到了南国所特有的笛子,即《南籥》。
《南籥》的繁体字为「南籥」。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南籥」的字形可能有所差异。具体的字形需要参考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代文献和文字。
这里给出一个使用《南籥》的例句:
南籥发嘶,笳鼓俨矣。 - 《诗经·大雅·南方之什》
这句诗意味着南国的笛子发出悲凉的声响,笳鼓这些乐器的声音也隆重而庄重。
与《南籥》相关的组词:
- درجيان籥 (dāng jì yáo):指南位上的第二颗星,比喻在学识方面出类拔萃的人。
- 百戏南籥 (bǎi xì nán yuè):指表演艺术尤其是戏曲艺术在南方的发展和繁荣。
- 南籥与北箫:比喻南方和北方的不同风俗和文化特点。
与《南籥》相近义的词语:
- 南方之笛
- 南国笛声
- 南音笛乐
与《南籥》相反义的词语:
- 北方之笛
- 北音笛乐
- 北国笛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