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南籥的意思、南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南籥的解释

乐舞名。《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札 ﹞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憾。’” 杜预 注:“《象箾》,舞所执。《南籥》,以籥舞也。皆 文王 之乐。” 杨伯峻 注:“籥音乐,形似笛之乐器……舞南籥,盖奏南乐以配籥舞。” 汉 马融 《长笛赋》:“上拟法于《韶箾》《南籥》,中取度于《白雪》《渌水》,下采制于《延露》《巴人》。” 唐 柳宗元 《代裴中丞贺分淄青为三道节度表》:“农事载盛于耨芟,儒风重兴于俎豆。足使 季札 观 鲁 ,更陈《南籥》之仪。” 清 周亮工 《高二澄甫将别予游闽得五十韵送之》:“琅玕照乘车,鐘鼓和《南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南籥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构词解析

    “南”指方位(南方),亦与《诗经》中的《周南》《召南》乐歌相关;“籥”(yuè)为古代管乐器,形似排箫,甲骨文字形象竹管编列之状。《周礼·春官》郑玄注:“籥,舞者所吹。”表明其兼具乐、舞器具功能。

  2. 本义考据

    特指周代宫廷雅乐中的南方乐舞。《诗经·小雅·鼓钟》毛传:“以雅以南,以籥不僭”,其中“南”即南乐,“籥”为伴奏乐器,合称指代宗庙祭祀时演奏的南方籥舞。《汉语大词典》释为“古代乐舞名”(卷1,第786页)。

二、文化功能

南籥属于周代“六舞”体系中的文舞,区别于武舞“干戚”。《礼记·文王世子》载:“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其舞者执籥而舞,动作庄重舒缓,用于祭祀先祖。据《仪礼·燕礼》记载,南籥演奏时需配合《象》《南》等乐曲,体现礼乐制度的规范性。

三、形制特征

籥作为核心乐器,为多管编联的吹奏器。《尔雅·释乐》郭璞注:“籥如笛,三孔”,考古发现的战国曾侯乙墓竹籥实物为十三管编列,印证其形制演变。南籥的演奏需严格遵循宫庭乐律,汉代以后逐渐融入其他雅乐体系。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南籥”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字义分解来解析:

1. 字义分解

2. 文化语境中的含义 “南籥”可能特指周代文舞体系中的一种乐舞组合,具体有两种解读方向:

3. 文献佐证难点 由于现存先秦文献中未见“南籥”的直接记载,该词可能属于后世注疏中的术语,或为特定学派(如汉代今文经学)对古乐舞的归类称谓。建议进一步查阅《周礼·春官》《通典·乐典》等礼乐典籍,或关注近年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注:若需更精准的考据,可提供该词出现的具体文献段落,以便结合上下文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班马豹弢变物并翼碧青长远杵棒蹙金结绣蹴毬徂音大院殿举奠挚发白方局飞桨构逆贵选国步赫耳墨斯毁庙火眸戛戛独造僬僬接对截刻极时忌斋髻珠沮屈狂趭滥过撂开手鳞兽理事沦陷名实相副南野内霤破说圃泽汽缸齐疾轻敲缓击球幕电影全国一盘棋犬马之年穰浩入场苫盖铩羽涸鳞氏谱死当送死桶勾子铜雀台颓褫陷身囹圄戏路衅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