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闲云孤鹤”。飘浮的云,孤飞的鹤。常比喻无拘无束、来去自如的人。 宋 文莹 《续湘山野录》:“ 鏐 爱其诗,遣客吏諭之曰:‘教和尚改十四为四十州,方与见。’ 休 性褊介,谓吏曰:‘州亦难添,诗亦不改,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邪?’遂飘然入 蜀 。”
“闲云孤鹤”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xián yún gū hè,字面意思是“飘浮的云,孤飞的鹤”,比喻无拘无束、来去自如的人,常用于形容超脱世俗、自由洒脱的性情。
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出自宋代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五代时期,僧人贯休曾以诗投谒吴越王钱镠,诗中“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一句尤为著名。钱镠要求他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以彰显疆域之广,但贯休拒绝并回应:“州亦难添,诗亦难改,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 这一典故生动体现了成语中“不受拘束”的意涵。
用法与结构
“他如闲云孤鹤般漂泊四方,不为世俗所累。”
文化内涵
成语通过自然意象(云、鹤)传递道家“无为”“逍遥”的思想,常用于赞许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若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或历史背景,可参考《续湘山野录》原文或相关诗词解析。
《闲云孤鹤》是一个成语,由两个词组成。下面将对其拆分、来源、繁体、古时汉字写法、例句等方面进行解析。
拆分成两部分,其中“闲”是由“门”和“火”两个部首组成,共有9画;“云”由“二”和“小”两个部首组成,共有4画。而“孤鹤”是由“子”和“鸟”两个部首组成,共有11画。
“闲云孤鹤”这个成语来源于杜甫的《枫桥夜泊》诗中的一句:“月照枫桥流木急,闲云孤鹤漏天涯。”形容在边远地区的夜晚,看到漂流的木头和只有一只孤独的鹤在天边飞舞。
《闲云孤鹤》的繁体字写法为「閒雲孤鶴」。
在古时候,闲云孤鹤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和现在相似。古代书法家们在书写时可能有一些个人风格的变化。
1. 黄昏时分,湖面上飘着一朵朵闲云,孤鹤翱翔其中,景色如画。
2. 他的心情如闲云孤鹤般无拘无束。
闲云、孤鹤、闲散、鹤立、孤傲、云淡风轻。
高山流水、缥缈、闲散自在。
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人声鼎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