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盗贼;敌人。《墨子·号令》:“诸取当者,必取寇虏,乃听之。” 汉 桓宽 《盐铁论·伐功》:“夫以小国 燕 赵 ,尚犹却寇虏以广地。”《后汉书·南蛮传序》:“ 乔 因其将吏,旬月之閒,破殄寇虏。”《陈书·谢嘏传》:“ 世祖 前后频召之, 嘏 崎嶇寇虏,不能自拔。”
寇虏(kòu lǔ)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本义及引申义三个层面解析,常见于古代文献描述外敌入侵或叛乱势力:
《说文解字》释为“暴也,从攴从完”,本指持械劫掠者,引申为侵略者、盗匪。如《尚书·舜典》载“寇贼奸宄”,注曰“群行攻劫曰寇”。
《说文》解作“获也,从毌从力”,原指俘获战俘,后指被俘者或蔑称外族。如《汉书·樊哙传》“斩首虏十四级”,此处“虏”即指敌方俘虏。
“寇虏”属同义复词结构,强调武装侵略与掳掠的双重暴行。汉代典籍中特指:
该词自汉魏起承载强烈贬义:
“匈奴寇虏,非一世也” —— 指匈奴持续性边境侵扰。
专篇记载北魏拓跋氏南侵,称“索头虏”为“寇虏”,反映南北朝对峙时的敌视语境。
参考文献来源:
“寇虏”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òu lǔ,主要用于指代敌人或侵略者,以下是详细解释:
“寇虏”原指敌国的侵略者或盗贼,后引申为泛指敌人、恶势力等负面角色。其中“寇”指外敌或盗匪,“虏”则指被俘虏的人,合起来强调对侵略者或掠夺者的贬斥。
此词因历史色彩浓厚,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如需更多文献例证,可参考《墨子》《后汉书》等古籍。
按擫饱尝碑堂不朽长队常试产生睈睈沉浸尺楮楚邑凋丧多昬读书得间防録费才頫眡福应耕植共栖桂偶规训还飙含仁怀义坚久假若金刚力士髻丫居安沮乱惧怯垒石联绵刘窟头聋灶鸾音落俗蚂蚁缘槐扪膝绵淼面叙酿制签爪情趣横生穷怒畦疃三春哨站勝利品睡草説情说是谈非铜斗通览丸剂微茫温足无类乌纱帢无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