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灭除百家之言,焚烧《诗》《书》及列国史记。《文选·扬雄<剧秦美新>》:“至 政 ( 秦始皇 )破纵擅衡,并吞 六国 ,遂称乎 始皇 ,盛从 鞅 、 仪 、 韦 、 斯 之邪政……剗灭古文,刮语烧书。” 李善 注:“《史记》 李斯 曰:‘请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参见“ 焚书坑儒 ”。
“刮语烧书”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与秦始皇时期的文化压制政策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字面含义
指灭除百家学说,焚烧《诗经》《尚书》等经典及列国史书。其中“刮语”指清除诸子百家的言论,“烧书”即焚毁典籍()。
历史背景
该词出自汉代扬雄的《剧秦美新》,描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商鞅、张仪、吕不韦、李斯等法家人物的主张,推行严苛统治,包括销毁非官方认可的文献,以加强思想控制()。
关联事件
与“焚书坑儒”事件直接相关。据《史记》记载,李斯曾建议秦始皇焚烧民间私藏的《诗》《书》、百家著作及各国史书,仅保留博士官管理的典籍和实用技术类书籍()。
如需查看更多细节,可参考汉典或《史记》相关记载。
《刮语烧书》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破坏文化、知识的行为,意思是刮、涂抹、迫害和焚烧书籍。
《刮语烧书》的部首分别是刀、言和火,部首刀有两画,言有七画,火有四画。
《刮语烧书》的源自宋代陆游的《秋夕》诗:“抢捧两清绝双眉,殃如发夺刮语烧书。”形容文化被摧残、文明被破坏。后来成为一个成语,用来批判那些破坏文化和迫害知识的行为。
《刮語燒書》是《刮语烧书》的繁体字写法。
根据《现代汉语字典》的介绍,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并无特殊之处,与现在稍有不同,但整体结构和形态基本相同。
他们的行为就像刮语烧书一样,令人痛心。
刮风、刮胡子、刮脸、刮鳞、刮毛、刮皮、刮目相看。
迫害文化、破坏知识
弘扬文化、宣扬知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