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别韵律的听力。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
“具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具耳”指鉴别韵律的听力,强调对声音或音乐细节的敏锐感知能力。这一概念源自明代李东阳的《麓堂诗话》,文中提到:“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其中“具耳”与“具眼”(鉴别视觉细节的能力)形成对应,分别代表听觉与视觉的审美判断力。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具耳”可引申为对细微声音或细节的敏锐感知能力。例如形容人能捕捉到他人忽略的声响,或对音乐、语言中的韵律变化有超常的敏感度。
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通过两个比喻说明二者的区别:
提示:该词属于较生僻的文学用语,现代多用于专业文学讨论或特定修辞场景。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麓堂诗话》原文。
《具耳》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具备耳朵或具有听力功能的意思。
《具耳》的部首是「⺈」,它属于左右结构的汉字部首。它的总笔画数为8画。
《具耳》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字演变过程中。在古代,人们用象形文字来表达事物的概念。《具耳》所代表的具备耳朵的意思,是通过描绘耳朵的形状而来的。
《具耳》的繁体字是「具耳」。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变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我们知道《具耳》这个词在古代有不同的写法,如「具而」、「具聽」等。
1. 这只猫具耳灵敏,能听到我们听不到的声音。
2. 婴儿出生后,他的父母非常关注他是否具耳正常。
具有、具备、工具、具体、具身、具足、货具。
有耳、有听力、能听到。
无耳、失聪、听不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