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ist on getting to the bottom of sth.] 璺,陶瓷,玻璃等器上的裂纹,谐音“问”。比喻对事情寻根究底。
就让姐姐装糊涂不言语,我可也“打破沙锅璺到底”。——《儿女英雄传》
亦作“ 打破砂锅璺到底 ”。璺,坼裂。谐声为“问”,今径改用“问”。比喻追根究底。语本 宋 黄庭坚 《拙轩颂》:“覔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元 王实甫 《破窑记》第二折:“[ 吕蒙正 云]端的是谁打了来?[正旦唱]打破砂锅璺到底,俺爷抱着一套御寒衣,他两口儿都来到这里。”《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就让姐姐装糊涂不言语,我可也‘打破沙锅璺到底’,问明白了,我好去回我公婆的话。”
“打破沙锅璺到底”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演变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本义与谐音演变
原句为“打破沙锅璺到底”,其中“璺”(wèn)指陶瓷、砂锅等器皿上的裂纹。由于“璺”与“问”同音,后来逐渐演变为“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一变化使成语更贴合“追问根由”的比喻义。
核心含义
比喻对事情追根究底,强调执着探究的态度。例如《儿女英雄传》中曾用此句表达坚持追问的意图。
出处与历史背景
成语最早可追溯至宋代黄庭坚的《拙轩颂》,原指砂锅破裂后裂纹延伸到底的现象,后引申为追究事物本质的执着精神。
用法与示例
多作谓语或定语,如:“研究学问需有打破沙锅璺到底的精神。”其成语接龙形式为“非刑拷打→打破沙锅璺到底→底死谩生”。
相关扩展
该成语的演变反映了汉语中谐音现象的趣味性,也体现了语言从具象到抽象的意义转化过程。
这一成语通过“砂锅裂纹”的具象场景,生动表达了执着追问的抽象态度,是汉语中“音形结合”的典型范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