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报德报怨。《左传·文公六年》:“ 夷 之蒐, 贾季 戮 臾駢 。 臾駢 之人欲尽杀 贾氏 以报焉, 臾駢 曰:‘不可,吾闻前志有之曰:敌惠敌怨,不在后嗣,忠之道也。’” 杜预 注:“敌犹对也,若及子孙,则为非对,非对则为迁怒。” 孔颖达 疏:“敌惠谓有惠於彼,不可望彼人之子报;敌怨谓有怨於彼,不可讎彼人之子。” 明 张居正 《答松江兵宪蔡春壹书》:“夫古人敌惠敌怨,不及其子。”
“敌惠敌怨”是一个源自先秦典籍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以对等的态度回应他人施加的恩惠或怨恨。该成语出自《左传·僖公十年》:“敌惠敌怨,不在后嗣”,原指春秋时期处理恩怨关系的原则,强调恩仇报应的界限不应延续至后代。
从构词角度分析,“敌”作动词表示对抗、对等,“惠”指恩惠,“怨”指仇怨,整体构成并列结构。在《汉语大词典》中,该词被解释为“有惠于己者则以惠回报,有怨于己者则以怨相报”,体现古代礼制中“以直报怨”的价值取向。
在实际应用中,该成语常见于历史文献与哲学论述,如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评述政治斗争时,强调“敌惠敌怨当止于其身”;明代王夫之《读通鉴论》也引此语讨论恩怨相报的伦理边界。现代多用于警示处理人际关系时应遵循对等原则,避免将恩怨情仇无限制扩大。
权威文献来源:
“敌惠敌怨”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í huì dí yuàn,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两种解释方向:
字面理解
指敌对双方因利益或形势所迫互相给予恩惠(敌惠),但最终仍因矛盾产生怨恨(敌怨)。常用于描述敌对势力在合作中因利益分配或权力斗争导致关系破裂的现象。
深层引申
另一说源自《左传》典故,意为“报德报怨”,即恩怨分明、以直报直的态度。例如《左传·文公六年》记载的臾骈不牵连仇敌后嗣的故事,体现不将恩怨延续到下一代的处事原则。
出处
最早见于《左传·文公六年》,臾骈引用古语“敌惠敌怨,不在后嗣”,主张不因个人恩怨牵连后代,后被引申为恩怨分明的态度。
使用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左传》原文或张居正书信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古籍《左传》及《张文忠公全集》。
艾怨白璧微瑕白鹤翎百身何赎焙干边禁壁宿猜忤程课臭皮袋楚招丹煇弹章倒抽了一口气雕鈲阨阱恶类洱水沸射覆海移山服气改卜国际航空联合会晃子环路豢縻剪薙积高拘畏开厨恐遭物议口啜冷署旄车描眉画眼密稠蹑屐旁视陪从披袄子普进磬地亲冒矢石全身远祸呿嗟三泉鼪鼯径沈熟折正石垩十率双名书带草娑拖谈虎色变腾噪提心在口显价险衣小龙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