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勘校的意思、勘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勘校的解释

[collate] 校勘,审核校对

详细解释

(1).审核校对。 宋 司马光 《论夏令公谥状》:“王公及职事官三品以上,皆録行状申省,考功勘校,下太常礼院拟諡讫,申省议定奏闻。”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礼乐》:“于是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 郭沫若 《西湖纪游》诗:“那几个肃静的西人,一心在勘校原稿哟!”

(2).特指对比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题。”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李浑事正文与目录年代不符》:“凡此皆当取正文与目録互为勘校,而正其舛譌者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勘校”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专业属性的复合词,由“勘”与“校”两个语素构成。《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校勘核对”,指对文字、文献等材料进行逐字逐句的核对与修正,以消除传抄或刊印过程中产生的讹误1。这一行为常见于古籍整理、出版编辑等领域,例如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校勘”条目明确指出勘校需对照不同版本,辨析异同,最终确定正确文本2。

从语义结构分析,“勘”强调“审察、核定”,如《说文解字》释“勘”为“校也”,而“校”则侧重“比较、订正”,二者结合后形成互补关系,凸显严谨的学术操作流程。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补充说明,该词在明清时期已广泛用于典籍修订,如《四库全书》编纂即包含大规模勘校工作3。

当代应用中,勘校不仅是文字修正,更涉及版本学、文献学方法论。例如中华书局在古籍出版规范中要求,勘校需遵循“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四法,并记录校记以存考据依据1。这种系统性操作使其成为保障文献传承准确性的核心手段。

网络扩展解释

“勘校”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ān jiào(注音:ㄎㄢ ㄐㄧㄠˋ),其核心含义为校勘、审核校对。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校勘与审核
    指对文字、书籍等内容进行核对、修正,确保准确性。例如对比不同版本文献,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

    • 示例:郭沫若在《西湖纪游》中提到的“勘校原稿”即为此意。
  2. 延伸含义
    特指通过对比书籍版本和相关资料,综合判断内容的真实性,常用于古籍整理或学术研究。


二、历史引证

  1. 宋代
    司马光在《论夏令公谥状》中提到“考功勘校”,指官员行状需经审核校对后上报。
  2. 元代
    刘壎《隐居通议·礼乐》中用“勘校七声”描述音律的校对过程。
  3. 现代
    郭沫若的诗句“勘校原稿”体现了该词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三、具体应用


四、现代使用

如今“勘校”多用于学术研究、出版编辑等领域,强调严谨性和准确性。例如:“该书经过多次勘校,内容更加完善。”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历史文献或权威词典(如《汉语辞海》)。

别人正在浏览...

白货版行悲田笔芦赑怒不敢造次草寇巉嵓谗子承托迟景闯过磁场登游顿头恶诗髴髴分贫振穷赋才副将藁殡官储好事红嫣嫣欢泰虎牢浑乱江阳骄煽诫约旌扬九过九熟俊楚狙猿类地行星良枣猎徒陵突搂摗碌碌庸庸洛派马愿如羊命钉牧马排放片段乞哀屈桥杀生与夺事必躬亲市分霜纨酸雨贪声腾跚隤然外方五柳献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