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late] 校勘,审核校对
(1).审核校对。 宋 司马光 《论夏令公谥状》:“王公及职事官三品以上,皆録行状申省,考功勘校,下太常礼院拟諡讫,申省议定奏闻。”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礼乐》:“于是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 郭沫若 《西湖纪游》诗:“那几个肃静的西人,一心在勘校原稿哟!”
(2).特指对比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题。”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李浑事正文与目录年代不符》:“凡此皆当取正文与目録互为勘校,而正其舛譌者矣。”
“勘校”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ān jiào(注音:ㄎㄢ ㄐㄧㄠˋ),其核心含义为校勘、审核校对。以下是详细解释:
校勘与审核
指对文字、书籍等内容进行核对、修正,确保准确性。例如对比不同版本文献,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
延伸含义
特指通过对比书籍版本和相关资料,综合判断内容的真实性,常用于古籍整理或学术研究。
如今“勘校”多用于学术研究、出版编辑等领域,强调严谨性和准确性。例如:“该书经过多次勘校,内容更加完善。”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历史文献或权威词典(如《汉语辞海》)。
《勘校》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校勘、审校。它表示对书籍、文稿等进行仔细的校对、修订和判断。
《勘校》的部首拆分是“虍”(旁),“木”(中)。它的总笔画数为13。
《勘校》一词源于古代,最早出现在《晋书·和阗传》中,用来描述阮孚勘校书籍的情景。后来,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词语,并广泛应用于文献校勘、文字矫正等领域。
在繁体中文中,《勘校》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使用相同的汉字。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变体写法。例如,在《说文解字》中,勘字的写法为“㫃”,校字的写法为“肅”。
1. 在出版之前,我们需要对这本书进行仔细的《勘校》。
2. 编辑部的工作人员负责对文稿的《勘校》和排版。
3. 这位老师是学校的资深校勘专家,对历史文献的校对非常有经验。
勘误、校对、审校、校订、校正
校勘、校对、修订、校订
原稿、初稿、草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