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位,登基。《史记·孝文本纪》:“辛亥,皇帝即阼,謁 高庙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庚午,王升坛即阼,百官陪位。”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皇帝即阼,物无违拒。”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道光 三十年, 文宗 即阼。”
“即阼”是古代汉语中的专有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即
阼
“即阼”指君主登基即位,特指通过登上东阶(象征权力交接)完成身份转换。例如:
古代帝王登基时需通过“阼阶”完成祭祀与即位仪式,这一行为象征天命所归与政权合法性。例如《礼记·冠义》记载“冠於阼”,表明继承人通过此仪式确立地位。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即位仪式的细节,可参考《礼记》或汉代典章制度相关研究。
《即阼》是一个汉字词,意思是“立即祭祀的祭坛”。它由“即”和“阼”两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来源:
《即阼》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活动。在古代,人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祭祀神明,祭祀活动通常在高大的祭坛上进行。因此,才有了表示“立即祭祀的祭坛”的词汇“即阼”。
繁体:
《即阼》的繁体写法为「即阼」。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即阼》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稍有差异,但基本结构和意思相同。
例句:
1. 大殿前的即阼上,神牌整齐地排列着。
2. 每到节日,人们都会向即阼献上祭品。
组词:
1. 坛阼:指祭坛和阼台,用于古代祭祀中。
2. 阼楼:指古代的祠堂或庙宇门楼。
近义词:
1. 祭坛
2. 祭坛台
反义词:
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