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掌祭祀献爵之礼。《新唐书·刘禹锡传》:“后 许敬宗 等奏天下州县置三献官,其他如立社。”《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致和元年》:“监察御史 邹惟亨 言:‘时饗太庙,三献官旧皆勋戚大臣,而近以户部大臣为亚献,人既疏远,礼难严肃。’”参见“ 三献 ”。
“三献官”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历史语境和文献记载:
三献官是古代官职名称,主要职责为掌管祭祀仪式中的献爵之礼。该词最早见于《史记·韩长孺列传》,记载了韩长孺通过三次向汉武帝进献宝物,最终获得官职的典故,后演化为形容通过多次努力或进献达到目标的现象。
祭祀职能
在祭祀礼仪中,“三献”指初献、亚献、终献三种献礼环节,对应的官员即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合称“三献官”。例如元代《续资治通鉴》提到,三献官需由勋戚大臣担任以显庄严。
官职典故
源自汉代官场文化,指通过三次进献(宝物或建议)而获官职的现象。如《新唐书·刘禹锡传》记载,许敬宗曾提议在州县设置三献官。
“三献官”需根据上下文区分其具体指向——既可指具体的祭祀官职,也可引申为特定历史典故。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史记》《新唐书》等原始文献。
《三献官》是指古代中国官员考试制度中居于第三等级的科举考试,并且通过考试者所获得的官职。在中国古代,科举是选拔政府官员的一种重要制度,分为三级,分别是进士、举人和会元,其中会元即指《三献官》。
《三献官》一词可以拆分为:三(部首“一”)献(部首“犬”)官(部首“宀”)。拆分后的笔画分别为:三(3画)、献(4画)、官(8画)。
《三献官》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延续至清朝。它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最主要和最公正的方式之一。
《三献官》在繁体中的写法为「三獻官」。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三献官」并未有太大的变化。由于古代字体的演变,某些字形可能有轻微的差异,但总体上写法基本保持一致。
1. 他通过《三献官》考试,被任命为一品官员。
2. 在古代中国,参加《三献官》考试是许多学子的梦想。
3. 他虽然多次参加《三献官》考试,但始终未能成功。
三献官(sān xiàn guān)
献官者(xiàn guān zhě)
献官仪式(xiàn guān yí shì)
会元
进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