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瓠种的意思、瓠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瓠种的解释

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用葫芦制成的播种工具。俗称点葫芦。主要用于谷类和豆类作物的点播。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二一:“瓠种,窍瓠贮种,量可斗许。乃穿瓠两头,以木箄贯之,后用手执为柄,前用作觜,泻种於耕壠畔,随耕随泻,务使均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瓠种是中国古代农业中使用的播种器具,其名称由“瓠”(葫芦)与“种”(播种)组合而成。据《齐民要术》记载,瓠种以干葫芦为容器,顶部开孔用于填充种子,底部均匀扎孔以实现点播。这种农具在《王祯农书》中被描述为“窍瓠”,其结构包括中空葫芦与木柄结合,便于手持操作,播种时可控制种子间距,提高种植效率。

从功能上看,瓠种主要用于粟、豆等小颗粒作物的条播或穴播。《农政全书》指出,其设计符合古代“因地制宜”的农业思想,尤其适用于北方旱地,可减少种子浪费并保持土壤湿度。随着铁器农具普及,瓠种自宋元时期逐渐被耧车取代,但仍在部分偏远地区延续使用至明清。现代农史研究认为,瓠种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植物特性的智慧利用,是农具演化史中的重要过渡形态。

网络扩展解释

瓠种(hù zhǒng)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使用的一种传统播种农具,因主要部分由葫芦制成而得名,俗称“点葫芦”。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构造与原理

  1. 材质与形制:将葫芦挖空作为容器,两端穿孔后用木棍贯穿固定。前端留细长出口(称“觜”),后端作为手持柄。
  2. 播种原理:通过敲击或振动葫芦,使内部种子通过觜部均匀撒入耕垄中,实现“随耕随泻”的精准点播。

二、功能与用途
主要用于谷类(如粟、麦)和豆类作物的播种,具有以下特点:

三、历史记载

  1. 文献溯源:最早见于元代《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一详细记载其制作方法:“窍瓠贮种,量可斗许……泻种于耕垄畔,务使均匀。”
  2. 考古佐证:部分窖藏文物中发现的类似工具结构与文献描述相符,印证其至少可追溯至宋元时期。

四、文化意义
作为古代劳动智慧的体现,瓠种反映了因地制宜的农业技术发展,其简易高效的特性对研究传统农具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若需查看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考古资料,可参考《农政全书》及元代农书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报差比者波长材辩彩券策士唱诵陈修侈服侈矜齿旧出头棒子初小初衷当道撅坑担阁尔时仿书匪颁复审该贯告燎海岸蒿矢訇轰或诸讲究艰拙浸淬惊雷进举九僧决杀巨拇开国元勋愧色窋窡腊八会郎奶凌牀六节螺丝母摩顶至踵摸门儿女角赔补情钟禽兽不如惹动撒星梢云沙嘴石牓天械条昶驼毳网站猥曲武昌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