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口中之幼小者。《后汉书·西羌传》:“悉没入弱口为奴婢。”《新唐书·李德裕传》:“以弱口、重器易粟於边。”
(2).不善言谈。 汉 焦赣 《易林·明夷之临》:“争讼不已,更相谈訽。 张季 弱口,被髮北走。”
“弱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解释:
指幼小或弱势的人口
该释义源自古代文献,如《后汉书·西羌传》提到“悉没入弱口为奴婢”,《新唐书·李德裕传》中也有“以弱口、重器易粟於边”的记载。这里的“弱口”特指因年幼或体弱而被奴役、交易的人群,多用于历史或社会语境。
不善言辞
汉代焦赣《易林·明夷之临》中描述“张季弱口,被髮北走”,此处“弱口”形容人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如说话声音小、缺乏说服力。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成语,定义为“说话声音柔弱、不够响亮”,并扩展至形容嗓音或表达方式的温和。例如:“她性格内向,说话总是弱口弱气的。”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新唐书》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弱口(ruò kǒu)是指用言辞柔弱、口才不够出众的人。通常用来形容说话技巧差、缺乏口才的人。
弱口的拆分部首是口(kǒu)和厶(sī),总共有7个笔画。
弱口一词来自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中:“弱要强,强要弱;以其无与比也,得使复归。”意指人们总是趋向于强者,而弱者则容易被忽视。
弱口的繁体字为「弱口」,和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弱口的写法与现在基本相同,只是字形有所差异。例如清代《康熙字典》中的写法为「句口」。
1. 他虽然智商很高,但因为缺乏表达能力,常常被认为是个弱口。
2. 她被评为演讲比赛的冠军,完全扭转了自己弱口的形象。
1. 言辞弱口
2. 口才弱口
3. 弱口者
1. 口吃:指说话时有口齿不清或发音困难的问题。
2. 不擅言辞:形容个人言辞表达能力不强。
1. 口齿伶俐:形容个人口才好,能说会道。
2. 语言精湛:形容个人的言辞表达能力高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