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流荡逃遁。《庄子·外物》:“夫流遁之志,决絶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道化凌迟,流遁遂往。”
(2).耽乐放纵。《文选·张衡<东京赋>》:“若乃流遁忘反,放心不觉,乐而无节,后离其戚。” 薛综 注:“言若流情放心,不自反寤,恣意所为,淫乐无礼以无节,终后卒当罹其忧祸。”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於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
同“ 流循 ”。《淮南子·原道训》:“天下之物莫柔弱於水……淖溺流遁,错繆相纷而不可靡散。”
“流遁”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与文献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分解
“流”本义为水移动,《说文解字》释“水行也”,引申为移动、变化、放纵等义;“遁”在《说文解字》中解作“迁也”,本指逃避,后衍生隐退、回避等义。二字组合构成动补结构,字面可理解为“流动而隐去”。
二、文献义项
逃避现实
《汉语大词典》收录“流遁”首义为“逃避尘世”,特指隐士避世行为。如《后汉书·逸民传序》载“彼虽硜硜有类沽名者,然而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异夫饰智巧以逐浮利者乎”,其中“蝉蜕”意象与“流遁”的隐逸内涵相通(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1997年版)。
放纵欲望
《古代汉语词典》另注“流遁”含贬义用法,指放纵心性、沉溺享乐。《淮南子·本经训》言“流遁之志,决绝之行”即批评此类行为,高诱注:“流遁,放纵也。”(参考来源:《古代汉语词典》2014年版)
哲学概念
在道家文献中,“流遁”被赋予哲学含义。《庄子·外物》篇“流遁之志”与“刻意之行”对举,成玄英疏解为“逐物忘道”的精神迷失状态,强调对自然之道的背离(参考来源:《庄子集释》中华书局版)。
“流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解释:
流荡逃遁
指因逃避现实或困境而四处漂泊。例如《庄子·外物》提到“夫流遁之志,决絶之行”,强调因逃避而选择极端行为。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刺骄》中也用“流遁遂往”描述因道德衰败导致的行为放纵。
耽乐放纵
指沉溺享乐、行为无节制。张衡《东京赋》中“若乃流遁忘反”即批评放纵欲望而不知收敛的后果。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也以“流遁忘反”形容文风浮华的现象。
同“流循”
在《淮南子·原道训》中,“流遁”与“流循”相通,形容水流般柔顺、无固定形态的状态。
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出处,可参考《庄子》《抱朴子》等原典。
白陶白庭砂北风徧徧壁鱼残缺不全吵乱子弛恶春闺祠厘悼悔大廷广众地面水斗筲子悱发否桑服舍歌鼓给粟功过公门中好修行沟防过谒豪歌和鹄恒制侯伏侯化疗黄瓜鹘打雁慧烛互丧江珧俭戚霁朝惊惋金气际遇风云绝望老豆腐凉飇料道伶工妈妈论儿扒窃铺司晴天开水路清逸龋痛润玉手快水牢书意私问诵佩随波逐浪问筶无拘无缚小商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