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铺司的意思、铺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铺司的解释

古时驿站的主管人员。《元史·兵志四》:“ 至元 八年,申命州县官,用心照刷及点视闕少铺司铺兵。凡有递转文字到,铺司随即分明附籍,速令当该铺兵,裹以软绢包袱,更用油绢捲缚,夹版束繫,齎小回历一本,作急走递,到下铺交割附历讫,於回历上令铺司验到铺时刻,并文字总计角数,及有无开拆、磨擦损坏,或乱行批写字样,如此附写一行,铺司画字,回还。”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出堂规》:“应付原役领回者,应发铺司传递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铺司是中国古代驿传制度中的基层管理机构,其名称源于元代"急递铺"系统,至明清时期发展为固定编制。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铺司指"明代掌邮递公文事宜的机构",主要承担官府文书传递、官道维护及往来官员接待职能。

从建制沿革看,铺司每十里设一铺,配备铺兵5-10名,由铺长统领。据《大明会典》记载,全国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已设立铺司1436处,形成覆盖主要驿道的通信网络。其运作机制包含"昼夜须行三百里"的时限要求,重要公文需加盖"马上飞递"印信。

与驿站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服务对象限于官方通信,不承担私人邮件;②机构规模较小,通常只设于县级以下;③职能侧重文书转递而非人员接待。清代雍正年间编纂的《六部成语注解》特别强调,铺司需对公文进行"验印登记",建立完整的收发存档案制度。

该制度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随着大清邮政官局设立逐步废止,但其建立的"昼夜兼程"递送标准,为近代邮政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现代汉语中,"铺司"作为历史词汇,主要见于明清档案文献及古代法制史研究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铺司”是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主要与古代驿站制度相关。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铺司”指古代驿站的主管人员,负责文书传递、驿站管理等事务。该词最早见于元代文献,如《元史·兵志四》记载:“至元八年,申命州县官,用心照刷及点视闕少铺司铺兵”。

二、职责与运作

  1. 文书管理:收到公文后需登记入册(“铺司随即分明附籍”),并安排铺兵传递。
  2. 物资保障:确保驿站配备软绢包袱、油绢等包装材料,防止文书损坏。
  3. 监督交接:记录公文到达时间、数量及状态,并在回执上签字确认。

三、历史沿革

四、其他可能的解释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铺司”解释为成语,意为“事先准备周全”,但此说法缺乏权威历史文献支持,可能是对原词的引申或误读。

建议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元史》《清会典》等古籍原文,或参考《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豹成文表里相依避酒残山牀位初服除毁戴筐带擕到庭大批电陈恶徵方便面苟进贯朽粟腐古乐谷山砚孤舟独桨寒景寒隽黄鸟之旗贱鄙酱色浇诡角犀痎痁洁素荆朴疾首蹙頞考室恅愺掠卖华工凌暴醁醑毛里拖毡梅福目别汇分臬府匿年掿沙迫彊启殡齐山森疏扇赫省府折受尸祭失指寿水淑世嗣岁贴怪亭堠通屋顽瞽畏惕乌台旧案香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