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意思、绝望的详细解释
绝望的解释
[give up all hope;despair] 断绝希望;毫无希望
时而得意,时而绝望
详细解释
(1).断绝希望。《左传·襄公十四年》:“若困民之主,匱神乏祀,百姓絶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史记·孝文本纪》:“夫 秦 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 刘氏 也,天下絶望,一矣。” 唐 元稹 《莺莺传》:“﹝ 崔鶯鶯 ﹞言毕,翻然而逝, 张 自失者久之。復踰而出,於是絶望。” ********* 《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2).极目远望。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昔有思妇,夫官於 蜀 ,屡愆秋期,登此山絶望,忧感而死。” 唐 王勃 《上九成宫颂表》:“攀紫墀而絶望,叫丹闕而累息。”
词语分解
- 绝的解释 绝 (絶) é 断:绝种。绝缘。绝嗣。绝情。绝迹。断绝。杜绝。灭绝。空前绝后。 尽,穷尽:绝命。绝望。绝境。绝棋。气绝。 极,极端的:绝妙。绝密。绝壁。绝无仅有。 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绝色
- 望的解释 望 à 看,往远处看:望见。眺望。张望。望尘莫及(喻远远落后)。望风捕影。 拜访:看望。拜望。探望。 希图,盼:期望。欲望。喜出望外。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望族。名望。声望。威望。 向,朝着:望东走。
专业解析
绝望(jué wàng)在汉语中是一个表示极端消极心理状态的动词兼形容词,其核心含义为失去所有希望,彻底放弃期待。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分层解析:
一、基础释义
- 动词义
指彻底丧失信心,不再抱有期待。
例:多次失败后,他彻底绝望了。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
- 形容词义
形容毫无希望的状态或情绪。
例:绝望的呼喊 | 绝望的处境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二、语义延伸与情感层级
三、文化语境中的使用
- 文学意象
古典文学中多用于渲染悲怆氛围,如《诗经·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暗含家国绝望之情。
- 成语关联
“万念俱灰”“穷途末路”均与“绝望”语义呼应。
来源:《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权威参考链接(基于实体词典电子版):
- 《现代汉语词典》在线版:http://www.moe.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5/01/13/20150113091548236.pdf (教育部官网收录)
- 《汉语大词典》数字平台:http://www.hydcd.com (上海辞书出版社授权站点)
(注:链接指向官方出版物或授权平台,确保来源可信度)
网络扩展解释
“绝望”是一个情感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描述词,通常指人在面对极端困境时彻底失去希望、感到无路可走的心理状态。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 彻底失去希望:指对某件事或未来完全失去信心,认为一切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或结局,例如“他在病痛中陷入绝望”。
- 无路可走的感知:常伴随“无解”“无法改变”的认知,如“面对天灾,人们感到绝望”。
2.情感与心理表现
- 情感层面:表现为深重的悲伤、无助、恐惧,甚至麻木,可能引发哭泣、沉默或极端行为。
- 心理机制:长期压力或反复失败后,大脑的“习得性无助”反应,形成“无论如何行动都无效”的思维定式。
3.语境中的差异
- 文学与艺术:常被用来塑造悲剧色彩,如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体现存在主义式的绝望。
- 日常生活:可能描述暂时性情绪(如考试失利)或长期状态(如绝症诊断),后者更接近本质含义。
4.与相关词的区别
- 与“失望”对比:失望是希望未达成但仍存期待(如“没考上理想大学”),绝望则是希望的彻底湮灭(如“认定人生再无可能”)。
- 与“抑郁”关联:抑郁可能是绝望的诱因或结果,但绝望更强调对“未来无望”的认知,而非持续的情绪低落。
5.应对与转化
- 心理干预:通过认知行为疗法重建希望感,或寻找新的目标转移注意力。
- 哲学视角:存在主义认为承认绝望后,人反而可能觉醒自由意志(如克尔凯郭尔“绝望是致死的疾病,但也是觉醒的契机”)。
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或相关案例,可以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挨身矮小霸柄暴抗别人部勒禅祖盗名暗世大有可观帝机额定繁减肺结核风袖否则规脱亥豕熯炽黑胶绸河陇黄雉晖素伙并将夺固与机搆机徽吉礼静理金筭九霞丹喀喀埳坷坤车禄糈满腔子冥羊男妾判施前脩倾动啓体戚援如切如磋射帖恃明守株缘木衰粗殊号顺风扯帆谈述贪枉特秀嬥包儿忘颜危栏文襄无过失责任制武净物听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