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后晴朗的早晨。 唐 孙逖 《立秋日题安昌寺北山亭》诗:“楼观倚长霄,登攀及霽朝。”
霁朝(jì zhāo)是汉语中一个富有诗意的复合词,由“霁”和“朝”二字组成,其核心含义指雨雪停止后晴朗的早晨,常引申为光明祥瑞、清朗安宁的景象或氛围。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解析、文学意象及引用参考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释:
字面释义
“霁”本义指雨雪停止、天气放晴(《说文解字》:“霁,雨止也。”);“朝”指清晨、早晨(《说文解字》:“朝,旦也。”)。二字组合后,特指雨后初晴的清晨,强调天空澄澈、阳光明媚的自然景象。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435页;《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第682页。
引申义
在文学语境中,“霁朝”常象征阴霾消散后的光明与希望,或比喻社会动荡后的太平盛世。例如清代诗词中“山河霁朝色”既描绘自然之景,亦暗喻时局安定。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3210页。
单字 | 古文字形 | 本义 | 演变 |
---|---|---|---|
霁 | 篆书从“雨”,“齐”声 | 雨止云散 | 由自然现象延伸至“怒气消散”(如“色霁”) |
朝 | 甲骨文象日出草木间 | 清晨 | 引申为“朝代”“朝见”等 |
注:字形解析参考《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及《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华夏出版社,2003年)。
古典文学中“霁朝”多用于营造清新意境或寄托政治理想:
“宿雨初收,霁朝微凉。”(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描绘山间雨后的清凉晨景。
“烽烟尽扫,海宇霁朝。”(顾炎武《亭林诗集》)
以晴朗早晨喻指战乱平息后的太平景象。
来源:《全唐诗》《清诗纪事》,引用见国学大师网站。
纸质文献:
数字资源:
“霁朝”以自然景象为基,融合了光明、安宁的文化象征,是汉语中兼具画面感与哲理意味的词汇。其释义与用例在权威辞书及经典文献中均有明确记载,体现了汉语深厚的意象表达传统。
“霁朝”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ì cháo(注意:部分网络资料误写作“jì zhāo”,但权威字典均标注为“cháo”)。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雨后初晴的早晨,形容天气由阴雨转为晴朗的景象。例如:“楼观倚长霄,登攀及霁朝”(唐代孙逖诗句)。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唐代孙逖诗作或权威字典(如汉典)。
白额博浪鼓不避水火不慌不忙産期蛏子冲秀次贫大量黵改典契地雕虎焦原番茹奉公骾朴黄齑黄浦环裂惛忧家丑将天就地戒香极海精化纠结久屈九宇机伪季月决科遽迫沮散口食米馈食困踬厉言满本房冥絶名片觅帖儿末风南针匿情偏柎骈进纰罽企逮倾颓衾影独对肉杌散精受动束衽贪生畏死讨吃铜叶讬孤无价宝遐标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