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离职守。《书·胤征》:“畔官离次,俶扰天纪。” 孔颖达 疏:“离其所居位次。”《战国策·楚策一》:“遂入大宫,负离次之典,以浮於江,逃於 云梦 之中。” 诸祖耿 集注:“ 吴师道 曰: 姚 本,鸡,一作离。是时典守者皆离其局,故负其典以逃。 董説 曰: 刘向 《别録》曰, 楚 法书曰鸡次之典,或曰离次之典。离次者,失度之谓也。 秦 灭 楚 ,书遂亡矣。 朱起凤 曰:离字作鸡,形之误也。” 明 李东阳 《<南行稿>序》:“君子居则养於亲,出则委质於君,离次有罚,远游有戒。”
“离次”在汉语词典中属于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古典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离”本义为鸟兽分离,《说文解字》释为“离,黄仓庚也”,后引申出“脱离”“分开”之意(《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21版)。“次”在甲骨文中象帐篷之形,《说文》注“次,不前不精也”,指序列中的位置或等级。《汉语大词典》将“离次”训为“脱离本位”,特指官吏擅离职守的状态(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修订版)。
二、文献实证 该词多见于先秦典籍,《国语·周语》载“离次之刑”特指周代对擅离职守官员的惩罚制度,韦昭注:“次,位也。离其职位,则刑之。”《汉书·艺文志》引《周官》注疏中亦见“离次失序”的表述,印证其作为古代行政规范的特定用法。
三、现代语义延伸 在当代汉语中,“离次”可引申为违反既定序列或规则的行为,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词条注释中补充说明“现多用于比喻打破常规的越轨举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3版)。需要注意的是,该词在普通话口语中已罕用,主要保留在学术文献及历史研究领域。
“离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离次指擅离职守,即未经允许离开自己的职位或岗位。该词多用于描述官员或职责所在者违背职责的行为。
《尚书·胤征》
记载“畔官离次,俶扰天纪”,孔颖达疏注“离其所居位次”,强调官员脱离职责的失序状态。
《战国策·楚策一》
提到“负离次之典,以浮于江”,诸祖耿集注指出此处“离次”可能因字形讹误(如“鸡”误作“离”),但核心仍指典守者失职逃离。
若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相关研究,可参考《汉典》《战国策集注》等文献来源。
安置扳道傧笑博望槎承悦词藻宏丽科冻豆腐独舂蹲循发擂范读方执附甲耕根车黄闼隳节昏旭火兆键槽剑履上殿踺子俊迈狂貙魁冈狼餐鍊意龙口脉礼矛槊庙廊密房冥晦没收蹑寻佩香破甑不顾钱署趫揵箧椟衾裯妾青帮深毖蜀赋水沫束手就困司香天地诛灭外省亹斐韦革卫霍维文芜薉午讲五噎屋宇污尊玁狁胁肩絫足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