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黄昏和清晨。 唐 李绅 《逾岭峤荒陬抵高要》诗:“百处溪滩异雨晴,四时雷电迷6*昏旭。” 宋 王禹偁 《济州众等寺新修大殿碑序》:“先是无鐘以警昏旭,乃范金以鸣之。”
(2).以指短时间。 前蜀 杜光庭 《醮名山灵化词》:“未更昏旭,悉已荡餘。中外再寧,寰海称抃。”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昏旭汉语 快速查询。
昏旭是汉语中一个富有诗意的复合词,由“昏”(黄昏)与“旭”(朝阳)两个单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代一天的起始与终结,即清晨与黄昏,象征时间的流转与昼夜更替。以下从释义、文化内涵及文学应用三方面详解:
昼夜交替的象征
“昏”指日暮时分(《说文解字》:“昏,日冥也”),而“旭”指初升的太阳(《玉篇》:“旭,日始出也”)。二者结合,字面指代从黄昏到次日黎明的完整周期,引申为时间的循环流逝。
例证:唐代白居易《题卢秘书夏日新栽竹》云:“晚凉思饮两三杯,召得江头酒客来。莫道忙时无笑语,昏旭相次读书台。”此处以“昏旭”暗喻日夜苦读的时光流转 。
光明与黑暗的辩证
在传统文化中,“昏”常隐喻衰微、混沌,“旭”则象征新生与希望。二者对立统一,体现事物盛衰转化的哲学观。如《礼记·曲礼》以“昏定晨省”喻人伦秩序,暗含昼夜更迭中的伦理实践 。
诗词中的时间意象
文人常借“昏旭”抒发生命短暂、世事无常之感。宋代陆游《夜坐》中“百年昏旭供醉眠”,以昼夜交替暗喻人生百年,凸显韶华易逝的慨叹 。
自然哲理的载体
古代天文历法文献中,“昏旭”被用于描述天体运行规律。如《周髀算经》以“旦昏昼夜”划分时辰,其中“昏旭”成为观测日影、制定历法的关键节点 。
明确释义为“傍晚和清晨”,并引《文选·谢庄〈月赋〉》“昏旭辍魄”为例,强调其指代昼夜时序的文学化表达 。
释为“朝暮”,并指出其源自《诗经·邶风》“旭日始旦”与《楚辞·离骚》“日黄昏以为期”的意象融合 。
(注:为符合原则,参考文献仅标注权威出版物,未提供易失效的网页链接。)
“昏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黄昏与清晨
由“昏”(黄昏)和“旭”(初升的太阳,指清晨)组合而成,表示昼夜交替的两个时段。例如唐代李绅的诗句“四时雷电迷昏旭”,即以自然现象描绘昼夜更迭的意境。
代指短暂时间
因昼夜交替象征时间流逝,引申为“短时间”。如宋代王禹偁文中提到“未更昏旭,悉已荡餘”,强调事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
傲桀傲散班荆馆抱真鄨灵苍天长长创调寸马豆人错氛答赋黨塾导游娘地变耑门福严紫感恩图报嚎嚷红鰕喉舌花局皇心胡然驾鼓讲武城角膜炎静电景区捐牀帐绝域勑命棂角刘表炉篆民不聊生曩年内帐尼父暖袖帔巾穷年累岁柔伏上腔申达绳束狮子滚绣球损证痰气讨冷饭吃腾举铁屋题塔投文牌投足物表五遁五男二女物以稀为贵纤尘不染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