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朝廷。指以君王为首的中央政府。 明 贾仲名 《连环记》第一折:“则为这 汉 家宇宙,好着俺两条眉锁庙廊愁。”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松秋日感怀见寄》之一:“肉食不知田野事,布衣深为庙廊忧。”《再生缘》第十五回:“卿能大杀 吹台 寇,朕必加恩配庙廊。”
(2).朝廷。借指天子。《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一纸封章忤庙廊,萧然行李入遐荒。相知不敢樊鞍送,恐触权奸惹祸殃。”参见“ 廊庙 ”。
(3).太庙两廊。
“庙廊”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iào láng,主要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释:
朝廷或中央政府
指以君王为首的中央政府,常代指国家政权机构。例如明代贾仲名《连环记》中提到“庙廊愁”,即表达对朝廷事务的忧虑。
借指天子
通过“庙廊”象征皇权或帝王本人。《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中“忤庙廊”即指触怒天子。
太庙两廊
指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太庙中的两侧廊道,属于建筑实体的描述。这一用法相对较少见,多出现在古籍或特定语境中。
补充说明:
如需更详细例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
庙廊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庙的拆分部首为广,廊的拆分部首为廴。庙字的笔画数为9画,廊字的笔画数为8画。
庙廊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庙宇内的走廊,也可以用来指庙宇周围的廊道。
庙廊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中国古代,庙宇是用来祭祀神灵的场所,为了方便信众行走,庙宇内外都会修建走廊,以便游览、瞻仰、朝拜和参与祭祀活动。
庙廊的繁体字为廟廊。在繁体字中,庙字的上部分会多一点笔画,形状略有变化,但基本上保持了庙字的原意和写法。廊字则保持不变,与简体字一致。
在古代,庙廊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差异。庙字的古代写法为“广+皿”,表示宽敞的场所或大屋顶。廊字的古代写法为“廴+里”,表示连接的通道或长廊。
以下是一些关于庙廊的例句:
1. 游人络绎不绝地走进庙廊内,参观古建筑和神像。
2. 庙廊上供奉着香火鼎盛的神像,每天都有信众前来烧香祈福。
与庙廊相关的组词有:庙堂、庙宇、庙祝、走廊等。
与庙廊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廊道、走廊、通廊等。
与庙廊意思相反的词语有:空旷、无庇护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