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隳节的意思、隳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隳节的解释

犹失节。 宋 陆游 《跋<松陵倡和集>》:“方 吴 越 时,中原隔絶,乃有妄人造谤,以为 袭美 隳节于 巢 贼,为其翰林学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隳节(huī jié)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隳” 意为毁坏、崩塌(《说文解字》:“隳,败城阜曰隳”);“节” 本指竹节,引申为气节、操守(《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隳节” 即指气节沦丧、操守毁弃,多形容人因外力或私欲而放弃原则,丧失立身根本。例如:

“士大夫隳节事权贵,岂非本心之失?”(《汉语大词典》第12卷)

二、文化内涵

  1. 儒家伦理的背离

    儒家强调“士不可不弘毅”,守节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隳节行为被视为对道德底线的突破,如明代方孝孺批评:“隳节者,虽显赫亦为世诟”。

  2. 历史语境中的批判

    常见于史书对变节者的记载,如《宋史》斥降元官员:“隳节苟活,殊失臣纲”。清人顾炎武更直言:“隳节之士,无颜立天地间”(《日知录》卷十三)。

三、权威文献佐证

四、引用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
  2.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 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
  4. 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释义》(语文出版社,2018)

(注:因部分古籍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文献;现代著作可参考中国国家图书馆·典籍库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相关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

“隳节”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语词汇,由“隳”和“节”组成,其含义需拆解分析:

  1. 单字解析

    • 隳(huī):意为毁坏、破坏,如成语“隳突”(冲撞毁坏)。
    • 节(jié):可指气节、节操,或礼节、法度等,如“名节”“高风亮节”。
  2. 组合意义
    “隳节”字面可理解为“毁坏气节/法度”,多指因外界压力或个人选择而放弃原则、丧失操守的行为,例如在困境中变节投降或违背道德规范。

  3. 使用背景
    该词多见于文言或历史语境,如描述古代官员、将领因战败或胁迫而投降的行为,或士人因利益背弃原有立场。需结合具体上下文理解。

  4. 注意与辨析

    • 现代汉语中更常用“失节”“变节”等词表达类似含义。
    • 若用户遇到的是“隳名节”(毁坏名誉和节操),则为更完整的表达。

建议:若该词出现在特定文献中,需结合原文语境进一步分析;若为现代用法,可能存在书写误差(如“堕节”),建议核查出处。

别人正在浏览...

哀诏凹透镜巴尔干半岛徧祀表帕逼讨不可偏废残秽常参唱筹船舶大耳翁胆结石答揖跌宕格地狼诋駡断羽絶鳞堕睫幡布翻拆高絙伎供餽韩张话里藏阄浑仑浑漫获知简濇嘉实疥痒鯨波鱷浪看视可喜娘酷累里堠面子闵悔木岸目牛无全沛发棚井评度箝口结舌青芦叶求贤若渴曲邪桡动脉日程月课三百篇山阪铁路望云亭完小武锐乌文木吴冶遐迩小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