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鹖鴠的别名。 三国 吴 沉莹 《临海异物志》:“独舂鸟声似舂声,声多者五穀伤,声少者五穀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寒号虫》﹝释名﹞引 郭璞 曰:“鶡鴠,夜鸣求旦之鸟。夏月毛盛,冬月裸体,昼夜叫,故曰寒号,曰鶡旦。古刑有城旦舂,谓昼夜舂米也。故又有城旦、独舂之名。”
"独舂"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主要可从以下两个层面理解:
字面本义:独自舂米
引申义/特指:一种特殊的水碓装置
“独舂”的核心含义围绕“舂”的动作展开。其最基础的含义是指独自一人进行舂米劳作,体现了劳作的个体性。在特定的技术语境下(尤其见于《天工开物》),它专指一种结构简单、仅设单一碓头的水力舂米设备(水碓),与同时驱动多个碓头的“连机碓”相对应。这个词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场景和劳动工具的发展。
“独舂”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相关信息可综合如下:
独舂(拼音:dú chōng)指鹖鴠(hé dàn)的别名,这是一种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鸟类。其名称来源于该鸟的叫声类似舂米声,且习性独特,常于夜间鸣叫求旦。
别名来源与文献记载
鹖鴠又名“寒号虫”“独舂”,最早见于三国吴·沈莹《临海异物志》:“独舂鸟声似舂声,声多者五穀伤,声少者五穀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进一步解释,因该鸟“昼夜叫,故曰寒号……古刑有城旦舂,谓昼夜舂米也”,故衍生出“独舂”之名。
药用关联
鹖鴠的粪便被称为“五灵脂”,是一味中药材,主治心腹痛、产后瘀血、月经不调等症。但需注意,“独舂”本身指鸟名,而非直接指代药材。
文学引用
该词偶见于诗词,如宋代林实之《八声甘州》中“怎知他箕颍,袖手独舂容”,借“独舂”暗喻孤高之态。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临海异物志》《本草纲目》等古籍原文。
安眉待眼白日见鬼弊絶风清不悉彩饰厂址赤锳盘吹云处交带鞓倒持鼎脚封堠幅利改革开放高棉人豢龙氏监劝叫化叫卖辑定亟疾苛察冏寺九虎落下趔趄而行临殡临床零刀子柳台猛趷丁蔑陋名第鸣玑明茎草民言迷童末风盘陀石群轻折轴让耕社南神碑设数十八世市利钱士胄水苍水潦滖灖讨呵欠饕淫图画土主万品尾衔杌陧误期乡弟謏訹